煙禍

比賽:「無煙空間」創作比賽 名次:亞軍 翻開一頁又一頁的清史,難免慨嘆:這真的是用活人的血寫成的歷史!那裡面一個又一個的中國人受太多的壓迫、受太大的苦痛、受太重的傷害了,教人看了不忍;不忍歸不忍,這又分明是曾在茫茫天地間發生過的事。第一件使我意識到中國人正受到壓迫的史實,就是鴉片戰爭;自此以往,列強壓迫的歷史都因我先入為主的緣故,全歸咎於那場打開中國閉鎖著的大門的戰爭了。血的史實不容否認,可是我們又能怪罪於誰?或許,有罪的是那害人的鴉片煙! 今天中國的海面風平浪靜,沒有炮船、沒有刀劍、沒有戰幔,鴉片似乎在人前消失了,人們各自忙碌,還有誰會去管那些老去的事?我們選擇去忘卻使人痛心的歷史,我們選擇去赦免教人犯罪的鴉片,可惜,邪惡的鴉片煙並沒有因此而悔改,甚至沒有停止折磨那些無辜的人。鴉片煙用魔法變了樣子,或成為今天各大超市展示架上的一員、或潛伏在橫街窄巷,等待誘惑那個自制力弱、或是心靈受創的人吸上一口,從此成為他的主人,支配他的身體、支配他的心思、支配他的靈魂。「吸煙有害身體健康」,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增加患支氣管炎、冠心病、胃潰瘍的機會不說,長期吸煙還會引起肺癌呢!可是沒有多少人清楚明白,吸煙之害絕非單單使身體受損,而且可以蠶食一個人的心思、靈魂;很多時候,我們對煙草的勢力擴張無能為力,往往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它對人在心思、靈魂上的控制。 死的煙草怎能控制活的人?這個控制不是指煙草代替了他們的意識,而是指他們所作的行為、決定都不能完全自主。曾經勸人戒煙的人大慨都嘗試過被人回一句:「不吸,寢食難安哦!」這個不純然是生物學上的問題,乃是煙草控制人心的一個明證。尼古丁固然是使人上癮的一個原因,但很多時候並非吸煙者真的感到「身體不適」才抽煙,而是因為他們已養成了習慣,有事忙著、沒事閑著,總得拿一根煙來抽抽,不然會覺得欠缺了些甚麼,如坐針氈,渾身不自在;有的人則是因為「心血來潮」,突然想起今天未抽,便又拿一根煙銜在嘴邊了。這些人都不可以完全自主,都受都煙草的影響,如同當年吸食鴉片的中國人,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把所有的財產、心思、意念都放在獲得鴉片上,這難道不是明明的控制嗎? 我們切不可忽視煙草對人在心思、靈魂上的損害,惟有正視這個問題,努力解決,才不會令煙禍重演。煙禍在世上肆虐一次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叫它以另一種形式再次出現,毒害萬千人民。吸煙與健康是永不能共存的,「健康的人不吸煙,吸煙的人不健康」,但願「煙禍」永不再次在世上出現! 文成後記:文章寫成當由讀者詮釋理解,但這不是一篇好的文章,恐怕讀者未必能明白,而我也怕忘了自己當日思想,故下後記(24/4/2003 1:19am)。 「異鄉迷途失路的過客」暗引王勃《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光害」喻社會的不接受; 「分明的照著」喻儒家文化對今天每一個華人的影響; 「盡力發光」是指孔子明知「道之不行」也去行,是義命分立; 「更光亮」指中國文化在多方的考驗後(西方文化的衝擊、反傳統的思潮)更顯其特性與優點;「隱藏的星」指中國文化不是明明易見,而是默默影響世人。

轉捩點

比賽:「生命的花絮」徵文比賽 名次:優異 「寂寞」,是我的印記。 或許生來如此,我是一個沉默的人。不論何時,喜怒哀樂都可以「不形於色」,用粵方言來說是「木獨」,文雅一點說也未嘗不可美稱為「木訥」。「沉默」本是中國人的一種處世哲學,甚至是美德,所謂「沉默是金」。可是於我這個自小在沉默之中浮沉的人來說,沉默非但不是趨吉避凶的良方,甚至也不是甚麼深藏不露的方法,它只會讓你墮入無盡的被孤立深淵之中,讓黑暗悄悄蠶食你的心靈。 或許該托沉默的福吧!我自小一個知交也沒有,因此養成了獨自窩在一角靜觀這個大千世界的習慣,慢慢的,竟使我懂得看穿一些人的性格,不太多,但已足以使我感覺到「人」的存在;不但如此,為了填補與自己相處的那種沒有憑藉的感覺,我喜歡思想,用很多奇怪甚至是無聊的問題填塞只屬於我一個人的時間。年紀漸長,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很難與人相處,不能說是「遺世獨立」、「孤芳自賞」,因為這不是我的選擇,不是我自願的,這使明顯思想還未成熟的我陷入一片迷惘之中,因為這個問題有異於學業上的疑難,不是靠找找書、問問老師便解決得了的。每次小息、午休,下課不到五分鐘,課室便只剩下你一人的感覺,恐怕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想象得到;每次回家道上,看見別人三五成群談天說地,而自己「孤身走我路」的感覺,恐怕用形單影隻也不能盡容;每次遇到令人氣憤、令人興奮的事的時候,身旁沒有人為你抱不平、為你感高興,這種徬徨,恐怕就像一個在異鄉迷途失路的過客的那種無助。或許,「寂寞」這種病最難解決、也最難踰越,因為別的病你還可以找個人來傾訴,而「寂寞」這個病卻正正因為沒有人能讓你依靠而起!雖然這不是甚麼光彩的事,但事實上,我曾經不止一次懷疑:每個人活著都必定有他的價值,一定有被接納、欣賞的地方,而我好像偏偏沒有……難道……我配不上當一個人了?這樣的問題在我中三時已發展至現在的我看來「瀕危」的階段。幸好,中三暑假時一次書展上的機緣巧遇,就此改變了我的一生。 不錯!是陳永明教授的《原來孔子》。中三那年的暑假我如常到書展逛逛──這是我每年暑假最期待的消遣。當年偶爾驚鴻一瞥發現「陳永明著」四個大字,至今仍歷歷在目,我早在中一、二時已因「中文一分鐘」此節目而久仰陳教授大名,如今發現他的著作,自然有格外親切的感覺,而書本說的孔子又是一個我略聞其名的人,便決定買回家細看了。在一個又一個的炎夜裡,《原來孔子》帶我認識了這個中國文化的奠基者、世界文化的偉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陳教授敬仰的自強精神;堅持「據魯、親周」是陳教授讚譽的歷史立場。每當我放眼窗外,天蒼蒼、地茫茫,天地之間一點星光映入眼簾,天上就只有這顆星嗎?不是!是香港有「光害」,只有這一顆特別光亮的星能在眾光之中發出微弱的光,讓有機會看見的人發現顆星,這星就只有一點,粗心的人不能輕易發現它,它卻又分明在照著營營役役的人,它現在是甚麼境況呢?星光不定,別人跟我說:是風燭殘年了。我不贊同,它是在盡它的力量為人發光!二千多年前的星也是如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是恓恓惶惶!星光孤寂,別人跟我說:今天的星光似乎比二千年前的微弱。我不贊同,在眾多的光害之下,它不是微弱了,而是更光亮了!星光冷清,別人跟我說:耿耿星河只餘一星,這是星的滅亡、星的悲哀。我不贊同,我知道星不是滅亡了,只是隱藏了,它們在默默地祝福每一個想起它們的人,而且我也深信這餘下發光的星會是永不磨滅的一顆,透出萬世不朽的光芒! 世事如棋,人生如戲。下一刻的際遇,誰能測透呢?若我不是自小已不近群眾,我又豈會有時間探研人生的問題?又豈會遇上我人生的第一個低谷?若我沒有遇上我人生的第一個低谷,我又豈會對《原來孔子》一書有這麼大的共鳴?就是這種種機緣的互相配合,建成了今天的我。我不比從前的我成功──最少我仍沒有一個如管仲、鮑叔牙的生死之交,如伯牙、鍾子期的莫逆好友,但我知道我的人生將會是快樂的,因為我有了傳揚中國文化的責任、有了對自己民族的肯定、有了可以立足於世上任何一處地方的根底,最重要的,是我有了自我!我不是別人的附庸,也不是因著別人的附庸而存在的一個物體,我是一個人,一個實實在在存在著,有道德、有理性、有自我肯定、有為人責任的一個活人。沒有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永遠不會在世上出現;沒有經過低谷,今天的啟發可能不會對我的人生造成任何影響。 沒有人有權利主管自己的死亡,因為生命是大自然所賜予的,理應由大自然決定應有的長度。人所應作的,是好好運用這生命,對人類、對社會作出貢獻。 (12/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