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香港中文大學「山水‧人文」──2016/17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名次:優異(公開組) 備注:主辦方已將全文上載:chltcac.cuhk.edu.hk/2016-17-13。下文為最新版 自中文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數年,體驗過朝九晚五的生活,也嘗過教學點滴。前年蟬過別枝,卻也保留一紙合約,不時回校。因此,總自覺從入學到如今,不曾離開過中大。 「別枝」是另一大專。離開時,師長已叮嚀在外生活必不如中大優悠,但論到生之體驗及教研學習,外闖是全新修煉,可豐富閱歷。其實自碩士年代開始,早習慣在大專院校間遊走。教育是世上最大的產業,也一如世上其他產業一樣充滿殘酷競爭。像我等流連不同大專院校,栖栖惶惶、周流應聘、攝乎大國之間的,不在少數。也許每個人都要經歷顛沛流離,不管是精神上或生活上的,他的人生才顯得圓滿。 中大這偌大的溫室,陽光溫煦,一旦離開,急風驟雨,猛然襲來。然而,就如每次孤身外遊的體會:惟有出外遠遊,我才更了解香港,也更了解自己。這是《道德經》「遠曰反」、《呂氏春秋》「物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之秦之道,乃之楚乎」的道理。如今淺嘗生命苦澀,細察那華美袍上大大小小的吸血蝨,第一反應竟非憂傷,而是日漸增長對中大、各師友,以至初執教鞭至今,難得仍保持聯絡的學生的感激之情。離開溫室,我對溫室的一切卻看得更清楚,而溫室內曾經有過的物事又模塑了我離室後的舉手投足。小室內外的一切一切,我都照單全收,無所後悔。燭光惟其粘連翩然恍惚之黑影,方顯其華美風姿;太極惟其融和陰陽相推之態勢,方盡其玄奇睿哲。生命就是一所巨大無匹的學院,我們都輪流擔任教師或學生的職任,不管這職任是自願抑或強制、賺來還是被迫。 也許人生最大的挫折不是一敗塗地,不是一無所有,而是迷失自我。一敗塗地,總有再起時;一無所有,總有再得時。惟其迷失,尤其迷失自我,一個人就失去向上能力,正確點說,他從根本上喪失了判斷方向的眼光,遑論尋找何者是他的「上」,遑論知悉何者會將他領進沉淪。他喪失的是一切。 人總需要安置自己。當世界是個殘缺破落的廢墟,中大就成為最佳的逃禪地。這裡封存了如白紙般美好的我、如童話般愉快的經歷。她以大山的姿態幻化成一片明鏡,將世界以另一種形相呈現,將我以理想的方式再現。每當在外遭遇挫折,回來尋找翱翔吐露港的老鷹、鳴叫山澗的牛蛙、鎮守圖書館的典籍、鑑臨圓形廣場的名字,沉浸其間,都會使我緊記保有美好的自己,勿忘初衷,不要將他拱手讓予這斷垣殘壁的世界。 去年春夏之交,我做了也許是人生最重大的決定。這決定彷彿注定要發生,也把我堅決地從中大割裂,不再眷戀那理想或幻想的自己。生命是個不斷相遇然後相送的過程。現在,我也送走自己,送別昨天的自己。送別那曾天真誠摯地擁抱世界的自己。送別那曾在如此靜好的中大、無悔地活過痛過哭過笑過的自己。 若世上有一種東西可以永久保存、永不褪色,那就是回憶。回憶是永不凋殘的紙玫瑰。昨天的種種,那歲月靜好、又小又幽靜的中大,就讓她鑲嵌在回憶之中,永不磨蝕。我想起聯合書院校巴站小草坪上那株破石而出、生機勃發、堅忍不拔的小樹。昔年居於中大時,常常經過,現在每次回來上山,卻都近鄉情怯,不敢靠近。生怕有日發現,這深具象徵意義的小樹枯萎了、被毀了,或單純獲校方重置到更適合的地方。凡此都可能會給我的思想帶來不可估量的衝擊,因為它已經與我和中大的種種,一起昇華成為心靈的逃禪地。 蘇東坡筆下那女中豪傑說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種高論說得精彩,真要做到恐怕鳳毛麟角。我覺得,未能達到這種層次之前,不妨試試另一種妥協之法:找一個安心之處,然後把它封印在回憶之中,真空保存,永不腐朽。那便是你的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對待回憶,應該如同對待史鐵生筆下《命若琴弦》的那張無字藥方,永不碰觸、永不打開,不讓它有自我毀滅的機會,才是最好的結果。 百萬大道上那舒展金翅的鳯凰,直面正西,每逢落日照大旗,牠便涵泳在燦燦金光之中,一如涵泳在牠所象徵的赤赤烈焰之中一般。每個在百萬大道走過、行過畢業禮的人,都曾沐浴在浴火重生的鳯凰之下、金光之中。鳯凰惟其能浴火、能重生,方成就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鳥倦飛而知還」,說不定這神鳥也曾經是哪隻迷途倦鳥,有日找到了牠的理想居停,便封存自己,寂然不動。在我眼中,中大的陽光總是特別燦爛,合該照散生命的陰霾。其實燦爛的何止是頂上日光,甚至也不止是蟄伏的神鳥,還有心中那浴火而起、生生不息、永遠向上、隨人生的旋轉木馬翩翩起舞的金鳳凰。 二零一七年五月於介立山房 後記: 得知文章有名次,很高興,非常高興。因為這篇文章對我別具意義。話說5月截稿,正是我準備IELTS的日子。考了第一次,感覺不好,雖然未出成績,但那週因行將離別,各種自省,情緒波動,無法集中。畢竟多年雖慣獨遊天下,未嘗離港逾一月。細思成長種種,家人、朋友,自身遭際境遇,不覺日夜惘惘。到截稿前一週出成績,寫作未過關。當時沉思數載工作及準備留學經歷,又想起已起草稿、不成片段的比賽文章,不止不打算放棄,更決定花兩天時間大幅修訂,脫手投稿。因為,這篇文章不單是我對工作及中大的反思,更是我當時精神面貌的一幀寫實照,真實無訛。就像一位朋友在英倫教過我欣賞梵高畫作:要將他作品看作他精神面貌的一面面鏡子。梵高以他的畫作替自己的精神世界拍下一幀幀千古不朽的偉照。看似平淡簡單的一句話,卻授予我開啟梵高心房的鑰匙。那時起,我才自覺稍稍看懂他的作品,也才漸漸觸摸到畫布背後那人的掙扎、迷惘,以及痛苦。 順帶一提,文章固然有《道德經》、《呂氏春秋》這些熊門秘方,也有朋友講過的話,甚至有來自師母及研究時的一些啟發(但掠了美,沒注出)。總而言之,這文章是我一個階段的重要記錄。 2017.10於英國牛津介立山房補識
Tag Archives: writing competition
落花最美
比賽:饒宗頤文化館「妙筆生花──花節徵文比賽」 名次:季軍(公開組)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仲春時節,登臨饒宗頤文化館,攬繁花之盛。仲春已至,季春將臨,一年容易又至落花時節。 花之最美者何?曰:「落花」。何以言之?自古梅、蘭、菊、蓮、牡丹,各有所愛,然眾花之中,唯有一種形態可統全局:落紅化泥。蓋花之姿雖異,其因承自然法則、歸於泥塵則一;花色雖異,其捨身護花、育花之作為則一。自古及今,人間世歌頌百花之作品何其豐富,然大多稱盛放繁花之優美、華美、嬌美,少有就其落態發文者。來往遊人,擡頭舉目,手舉現代科技結晶,人則跪地俯伏,所為無非一二美照,留住美態。無心之間,落花已悄然滑墜,沒入泥塵,又能惹多少觀花人憐惜? 落花之美,主在「凄美」。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既是好風景,何以又是落花時節?想必子美眼中,好風景非但不與落花相衝,甚至無妨與落花相連。詩人飄泊異地,偶遇故人,「落花」一語,蘊藉幾許白髮漁樵、滄海桑田。落花如感人心,以墜落之姿呼應詩人對人之垂老、國之衰亡之歎。「花自飄零水自流」,易安詞中,花自無情,水亦自無情,自然界多少自碧無情之樹,冷眼靜觀一切人間變幻。饒宗頤文化館,花蹤時見,碧水一泓,正與易安詞詞境全合。落花無情,映入有情活人眼中,則成凄美之寫照。 落花「凄美」之意,不可單以個人感情目之,其情實足以概括全人類之感情。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後主惜春之易逝,不可捕捉。林花凋散,「謝了」,可見百花雖美態萬千、雖嬌艷奪目、雖瑰麗無匹,然畢章謝了,美好而短暫。大凡美好之事物皆短暫,「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一句「林花謝了春紅」,後主寫出宇宙萬象生靈之共同悲哀。以凡人觀之,林花方一兩月之生命;以宇宙觀之,區區眾生數十年之生命,亦何嘗不似落花?亦何嘗非「太匆匆」?是以後主詞雖歎花之易落,卻直指全人類之共相。 「凄美」之外,落花亦具「蓀美」,有成人美善之德。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放翁此詞雖詠梅,然其境界顯如上引之後主詞,足以概括萬象生靈。寒梅不惜殞命,化作泥塵,卻不帶怨懟,遺香人間。儼如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言:「寬恕也者,即紫羅蘭雖為人所踐,唯留餘香在其腳根」(Forgiveness is the fragrance that the violet sheds on the heel that has crushed it)。花雖為人所殘──莫知其有意無心,然花畢竟無所怨尤,一心只留餘香,不遺餘恨,是何等美善。若人可由心而發,以大德報大怨,則必非凡人,當為一等一大哲。 放翁所詠者冬梅,後主所傷者亡國,然無可置疑,兩者言落花,均為情之至者,此情之至,實已統攝古往今來一切人類之愁思、哀歎、人情至德。一如人間世各種優秀文化、藝術,所言者,已臻人情之至,一言一筆足以牽動萬千觀者之心,其理放諸四海而皆準。總此可知,落化之美,雖統百花之姿,而實與百花之美異,其層次顯在百花外表之美之上。落花之所以感物動人,其理正在道出人類最基本、最普遍、最深刻之感情。人往往受制於先天氣性、品格、後天修習、際遇,無法以各種語言或藝術形式達其心意,落花先得我心,先我而道出人生而必朽壞衰殘、世事必無情更易之哀,又道出人當以落花自勵,無處不彰顯其寬容大愛之德。 觀上所引諸賢,雖屈指可數,然實已概括古往今來,幾許失意之人。諸賢都如一葉海心扁舟,在仕隱之間載浮載沉。惟其嘗仕、嘗隱、嘗盡世間甘苦,見過繁花漫天,又見過落花遍地,窮而後工,方凝結出如此佳作美釀、感物動人之篇。惟有見盡落花,方識繁花之美;花惟其有落,人人方洞見其最美之姿、最盛之態,亦惟如此,人人方有憐花、惜花之心。 唐伯虎有《落花詩》數十,圖稿星散海內外,未能齊聚。今漫步饒宗頤文化館,偶見落花飄零,實令人無窮感慨:世界多少優秀文化,若未得後人珍之、重之、保育之、推而廣之,難保一日不落地成泥。然而,觀古來諷誦落花之辭,又稍得舒解:縱一時落花委地,繽紛落英亦必化作春泥,哺育後花,火盡薪傳,生生不息。 「多少好花空落盡,不曾遇著賞花人」。 2016年3月18日
城河夢
比賽:沙田節徵文比賽 名次:優異(公開組) 世事一場大夢 天賜甘霖,先遇道風十架。十架矗立道風山巔,初訪沙田市中心者莫不仰視。山上神學院磚畫,由昔人腳下之沙田海灌滿,有圓洲、見王屋。若疑圓洲何以有角,至此可以釋疑。角之義非數理之角,乃地方之一隅。甘霖隨波,流至車公廟。神廟朱紅,香火鼎盛,肩摩轂擊,初三尤甚。每年一枝車公靈籤,解盡香港波譎雲詭局勢。波濤經過萬佛寺,瞻仰「八指頭陀」月溪法師畢生血肉所在。寺內金羅漢列坐,虎虎生風。欲登寶殿者,必先步登數百石階方成正果。華洋雜廁,三教共容,沙田一隅,盡見香江特色。 不以夢劇亂知 夢至思緒囂煩處謂之劇。城河既有其囂煩之時,亦蘊其大知。每歲五五,汨汨河水,承載龍舟奔馳,閒時則散見各類賽艇游弋,或遊人攢動,或呼喊助威。河岸則為景緻、氣候俱佳之單車徑。兩者配以香港體育學院,素為香港培育精英運動員。宦游直送江入海。隨河水游走至沙田海,至吐露港,左方雄躆一山者即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時,維多利亞港彼岸首間香江大學星散薄扶林各處,中大得天獨厚,成就固然。時至今日,眾專上院校亦惟此幅員最廣,俯臨沙田美地。沙田一地,蘊涵太極二意,動靜之機,陰陽之母,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曉夢終迷蝴蝶 水蒸騰則化雲。沙田群山眾住客之中,最近蒼天者數望夫石。自古紅顏,薄命如斯,負子盼夫,堅執若此。花近高樓,曷勝其寒。無蔽體之棉裳,聊攬雲以自安。浮雲夢中得見,望夫者、出海者實早如梁祝傳奇,化蝶登仙,同遊太虛,只餘石身親證山下滄海桑田,由田野而村落,由圍村而屋苑,由泛輕舟而御寶馬,由建河岸而築鐵路。沙田之今昔,恰似石身,由無而有,歷風霜雨露而更顯其堅;沙田之未來,則如雙蝶,由有而豐,兩鐵路並沙田、馬鞍山兩大爿市鎮,一故一新,雙蝶四翼互相扶持而進。 城河之水天上來,南柯黃粱,一旦夢覺,亦終回歸天上。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凡塵世事,不過如此。 於沙田介立山房 2014.12.31
敬師愛生
比賽:「敬師愛生」徵文比賽 名次:亞軍 (佚失)
煙禍
比賽:「無煙空間」創作比賽 名次:亞軍 翻開一頁又一頁的清史,難免慨嘆:這真的是用活人的血寫成的歷史!那裡面一個又一個的中國人受太多的壓迫、受太大的苦痛、受太重的傷害了,教人看了不忍;不忍歸不忍,這又分明是曾在茫茫天地間發生過的事。第一件使我意識到中國人正受到壓迫的史實,就是鴉片戰爭;自此以往,列強壓迫的歷史都因我先入為主的緣故,全歸咎於那場打開中國閉鎖著的大門的戰爭了。血的史實不容否認,可是我們又能怪罪於誰?或許,有罪的是那害人的鴉片煙! 今天中國的海面風平浪靜,沒有炮船、沒有刀劍、沒有戰幔,鴉片似乎在人前消失了,人們各自忙碌,還有誰會去管那些老去的事?我們選擇去忘卻使人痛心的歷史,我們選擇去赦免教人犯罪的鴉片,可惜,邪惡的鴉片煙並沒有因此而悔改,甚至沒有停止折磨那些無辜的人。鴉片煙用魔法變了樣子,或成為今天各大超市展示架上的一員、或潛伏在橫街窄巷,等待誘惑那個自制力弱、或是心靈受創的人吸上一口,從此成為他的主人,支配他的身體、支配他的心思、支配他的靈魂。「吸煙有害身體健康」,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增加患支氣管炎、冠心病、胃潰瘍的機會不說,長期吸煙還會引起肺癌呢!可是沒有多少人清楚明白,吸煙之害絕非單單使身體受損,而且可以蠶食一個人的心思、靈魂;很多時候,我們對煙草的勢力擴張無能為力,往往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它對人在心思、靈魂上的控制。 死的煙草怎能控制活的人?這個控制不是指煙草代替了他們的意識,而是指他們所作的行為、決定都不能完全自主。曾經勸人戒煙的人大慨都嘗試過被人回一句:「不吸,寢食難安哦!」這個不純然是生物學上的問題,乃是煙草控制人心的一個明證。尼古丁固然是使人上癮的一個原因,但很多時候並非吸煙者真的感到「身體不適」才抽煙,而是因為他們已養成了習慣,有事忙著、沒事閑著,總得拿一根煙來抽抽,不然會覺得欠缺了些甚麼,如坐針氈,渾身不自在;有的人則是因為「心血來潮」,突然想起今天未抽,便又拿一根煙銜在嘴邊了。這些人都不可以完全自主,都受都煙草的影響,如同當年吸食鴉片的中國人,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把所有的財產、心思、意念都放在獲得鴉片上,這難道不是明明的控制嗎? 我們切不可忽視煙草對人在心思、靈魂上的損害,惟有正視這個問題,努力解決,才不會令煙禍重演。煙禍在世上肆虐一次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叫它以另一種形式再次出現,毒害萬千人民。吸煙與健康是永不能共存的,「健康的人不吸煙,吸煙的人不健康」,但願「煙禍」永不再次在世上出現! 文成後記:文章寫成當由讀者詮釋理解,但這不是一篇好的文章,恐怕讀者未必能明白,而我也怕忘了自己當日思想,故下後記(24/4/2003 1:19am)。 「異鄉迷途失路的過客」暗引王勃《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光害」喻社會的不接受; 「分明的照著」喻儒家文化對今天每一個華人的影響; 「盡力發光」是指孔子明知「道之不行」也去行,是義命分立; 「更光亮」指中國文化在多方的考驗後(西方文化的衝擊、反傳統的思潮)更顯其特性與優點;「隱藏的星」指中國文化不是明明易見,而是默默影響世人。
轉捩點
比賽:「生命的花絮」徵文比賽 名次:優異 「寂寞」,是我的印記。 或許生來如此,我是一個沉默的人。不論何時,喜怒哀樂都可以「不形於色」,用粵方言來說是「木獨」,文雅一點說也未嘗不可美稱為「木訥」。「沉默」本是中國人的一種處世哲學,甚至是美德,所謂「沉默是金」。可是於我這個自小在沉默之中浮沉的人來說,沉默非但不是趨吉避凶的良方,甚至也不是甚麼深藏不露的方法,它只會讓你墮入無盡的被孤立深淵之中,讓黑暗悄悄蠶食你的心靈。 或許該托沉默的福吧!我自小一個知交也沒有,因此養成了獨自窩在一角靜觀這個大千世界的習慣,慢慢的,竟使我懂得看穿一些人的性格,不太多,但已足以使我感覺到「人」的存在;不但如此,為了填補與自己相處的那種沒有憑藉的感覺,我喜歡思想,用很多奇怪甚至是無聊的問題填塞只屬於我一個人的時間。年紀漸長,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很難與人相處,不能說是「遺世獨立」、「孤芳自賞」,因為這不是我的選擇,不是我自願的,這使明顯思想還未成熟的我陷入一片迷惘之中,因為這個問題有異於學業上的疑難,不是靠找找書、問問老師便解決得了的。每次小息、午休,下課不到五分鐘,課室便只剩下你一人的感覺,恐怕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想象得到;每次回家道上,看見別人三五成群談天說地,而自己「孤身走我路」的感覺,恐怕用形單影隻也不能盡容;每次遇到令人氣憤、令人興奮的事的時候,身旁沒有人為你抱不平、為你感高興,這種徬徨,恐怕就像一個在異鄉迷途失路的過客的那種無助。或許,「寂寞」這種病最難解決、也最難踰越,因為別的病你還可以找個人來傾訴,而「寂寞」這個病卻正正因為沒有人能讓你依靠而起!雖然這不是甚麼光彩的事,但事實上,我曾經不止一次懷疑:每個人活著都必定有他的價值,一定有被接納、欣賞的地方,而我好像偏偏沒有……難道……我配不上當一個人了?這樣的問題在我中三時已發展至現在的我看來「瀕危」的階段。幸好,中三暑假時一次書展上的機緣巧遇,就此改變了我的一生。 不錯!是陳永明教授的《原來孔子》。中三那年的暑假我如常到書展逛逛──這是我每年暑假最期待的消遣。當年偶爾驚鴻一瞥發現「陳永明著」四個大字,至今仍歷歷在目,我早在中一、二時已因「中文一分鐘」此節目而久仰陳教授大名,如今發現他的著作,自然有格外親切的感覺,而書本說的孔子又是一個我略聞其名的人,便決定買回家細看了。在一個又一個的炎夜裡,《原來孔子》帶我認識了這個中國文化的奠基者、世界文化的偉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陳教授敬仰的自強精神;堅持「據魯、親周」是陳教授讚譽的歷史立場。每當我放眼窗外,天蒼蒼、地茫茫,天地之間一點星光映入眼簾,天上就只有這顆星嗎?不是!是香港有「光害」,只有這一顆特別光亮的星能在眾光之中發出微弱的光,讓有機會看見的人發現顆星,這星就只有一點,粗心的人不能輕易發現它,它卻又分明在照著營營役役的人,它現在是甚麼境況呢?星光不定,別人跟我說:是風燭殘年了。我不贊同,它是在盡它的力量為人發光!二千多年前的星也是如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是恓恓惶惶!星光孤寂,別人跟我說:今天的星光似乎比二千年前的微弱。我不贊同,在眾多的光害之下,它不是微弱了,而是更光亮了!星光冷清,別人跟我說:耿耿星河只餘一星,這是星的滅亡、星的悲哀。我不贊同,我知道星不是滅亡了,只是隱藏了,它們在默默地祝福每一個想起它們的人,而且我也深信這餘下發光的星會是永不磨滅的一顆,透出萬世不朽的光芒! 世事如棋,人生如戲。下一刻的際遇,誰能測透呢?若我不是自小已不近群眾,我又豈會有時間探研人生的問題?又豈會遇上我人生的第一個低谷?若我沒有遇上我人生的第一個低谷,我又豈會對《原來孔子》一書有這麼大的共鳴?就是這種種機緣的互相配合,建成了今天的我。我不比從前的我成功──最少我仍沒有一個如管仲、鮑叔牙的生死之交,如伯牙、鍾子期的莫逆好友,但我知道我的人生將會是快樂的,因為我有了傳揚中國文化的責任、有了對自己民族的肯定、有了可以立足於世上任何一處地方的根底,最重要的,是我有了自我!我不是別人的附庸,也不是因著別人的附庸而存在的一個物體,我是一個人,一個實實在在存在著,有道德、有理性、有自我肯定、有為人責任的一個活人。沒有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永遠不會在世上出現;沒有經過低谷,今天的啟發可能不會對我的人生造成任何影響。 沒有人有權利主管自己的死亡,因為生命是大自然所賜予的,理應由大自然決定應有的長度。人所應作的,是好好運用這生命,對人類、對社會作出貢獻。 (12/3/2003)
體驗生命原動力
比賽:「生命原動力」短文創作比賽 名次:亞軍 備注:首個徵文比賽獎,開往後諸途,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