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藤牀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蘇軾〈醉落魄.離京口作〉 緣起 (注釋連結無效,具見頁末。因文極長,若認真讀可另開一頁對讀注釋,否則建議跳過,無傷文意) 蘇軾多送別作,[1]而〈醉落魄.離京口作〉則與一般送別作不同。因送別作指送他人離別之作,而本詞「離……作」則屬告別作,指自己離開某地,有感而賦。或可理解為自我送別之作。離港赴英以先,不曾想過平生會稱香港以外第二地為家。深思淹留牛津小城數年,只覺感恩。既無告別良法,思量再三,終覺抒情誌謝等送別文稍俗,故以一送別詞為契機撰文,敬獻小城並諸友,亦權充自我送別。 小文以蘇軾〈醉落魄.離京口作〉一詞為重點。擇詞理由如下:[2] (一)該詞充滿舟船意象,呼應牛津夏季頗受歡迎的撐船(punting)活動。華文世界對英國大學的認知大部始於徐志摩詩〈再別康橋〉。「尋夢 撐一枝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即指撐船。撐船在牛劍同樣盛行。 (二)蘇詞名滿四海,此詞雖作於蘇軾中年(37歲),卻屬他可考編年詞作最前期,亦合贈予尚在或初離牛津的大家,仍處人生或事業前期。 (三)牛津郡(Oxfordshire)在英國行政分區屬「東南英倫」(South East England),呼應詞中末句「常作東南別」。既合余作別東南之況,亦合送贈新近來英港人。 鑑於近年香港局勢,眾多港人來英定居,他們實亦親歷離別。諸君已別香港,而在英或未安頓,尚處搵樓搵工等大變期,或仍「常作英倫別」。在英數年爾來,反躬自問,縱身心融入當地生活,亦自永難與香港分離。說來諷刺,余今在港雖無枕首之所[3](實則何地皆無),然素常用語、物事所感、思考模式、處事習慣、接物慣例、學術訓練、飲食偏好,[4]以至默念、誦讀中文(尤其文言)時所用語言,在在皆香港形象,深入骨髓。恰似余英時先生言「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原文為改Thomas Mann之言)。[5]意即文化比國族、國界、國境、國權、國力重要,亦更深更廣。余思香港年來鉅變,又親睹故舊四散,漸漸明白,苟文化守心、言文不墜,則香港實存,其民無入而不自得、[6]無往而不自在。眼下局勢波譎、危機四伏,也許比逃與留更重要的思考是,「我」是誰?「香港」是甚麼?「我們」有何意義?一旦思路不清、心志不堅,則前車可鑑、覆轍在前,歷歷在目:上代逃者無免招安或屈膝命運,身心作倀。此可知或身在曹營,[7]或心在天山,[8]其實都不重要。「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9]說句浪漫主義色彩較重的話,既然香港在一點一滴消逝,那我就把他穿戴在身上,直到天涯海角,「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10]如此,除敬獻小文予牛津及諸友,亦祝願來英港人諸事順心、毋忘在莒。 蘇東坡及其詞作 說蘇東坡是全才型文人,恐怕無人反對。東坡之所以光被天下,最重要者斷非他多有才華,或多不遇於世,而是在才華與不遇兩者交迫之中,他展現豁然達觀的精神力量。 古今中外,不遇於世者不可勝數,才高天下者時亦有之,豁然達觀者或可遇見。說不遇於世,名垂於世者如杜甫,生時、同代均不待見;歐洲亦有梵高,生時難售一畫,[11]皆是生時寂寞死後名揚四海。說才高天下,古文韓愈,詩李白、杜甫,詞柳永、李煜、李清照、辛棄疾,書王羲之,畫吳道子、馬遠,盡是學有專精,文名可壓東坡。說豁然達觀,芸芸蟻民、僧道達士,出離於世、脫於塵俗者,亦所在多有。但能像東坡般糅三者於一,真心誠摯、天真爛漫地活得悠然自得者,恐是鳳毛麟角。 雖然如此,說東坡才華,其文名在有宋一代已是赫赫然威震天下。[12]宋仁宗辦制科考試,蘇軾獲「三等」,乃北宋開國百年以來第二人,而此前一人亦只獲「三等次」,蘇軾乃有百年第一之譽。雖云「三等」,但實際上一、二等均屬虛有其設,有史以來不曾授人。[13]而制科中選者亦多入四等,獲三等者絕無僅有。終南北兩宋三百餘年,入三等者僅僅三/四人。[14]可見,以東坡如此大才,吾等絕大多數只可遠觀而絕難比肩,可作患難時的精神摯友卻難言自比——除非該人真有大才,或如此自大狂妄(一般都是後者)。 蘇東坡之所以為歷代文人——士——所喜,除以上大才不遇而豁達一點之外,尚因他擁有一同等重要且定義他一生的人格特質:耿介。耿介一向是中國文人相當重視的風骨氣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15]或許很多很多在現實人生流離跌宕的文人都深明要終生堅守此人格是如斯之難,故此東坡如此受景仰。因為東坡畢生都在踐行此道,無所屈從、無所違逆。東坡剛正不阿、不從權貴,畢生堅持不當「便辟、善柔、便佞」[16]之人。簡言之,即從不巧言令色、[17]阿意曲從,[18]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做真誠的自己」。此外,東坡早歲以文名,多所著述,故其所書後來便輕易成為敵人口實。此可見,旁人視為優點者,於當事人往往適成其悲慘遭際之因——是以古往今來多少「賢達人」[19]往往不可耿介直言終老,終須墮落。凡事都有代價,而耿介直言從來都不便宜。不附權貴、不畏權貴的必然代價就是為權貴所厭惡、為權貴所斥逐。若是無名之士則尚可,有名如蘇軾——當時的kol——則必成箭靶(《呂氏春秋》謂「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20]信焉)。 有言中國文化愛歌頌失敗者,此語就現象觀察而言不錯,但在邏輯上錯謬。此因為文人最重視的理想世界品格——諸如耿介、正直、誠實、表裡如一、磊落、坦蕩、懇摯——往往最能導致世俗意義的失敗。這是個雞先抑或蛋先的思考。堅守如斯特質的人往往失敗,而堅守如斯特質的人才可以獲謳歌。因此,不是中國文化喜歡歌頌失敗,而是保有這些人格的人往往失敗,失敗的人生才反過來恰如其分地印證他保有這些人格。 單說東坡詞,實最合失意時讀。昔年失意感時,愛讀李煜、李清照、柳永,但事實是諸君詞雖極好,曲盡人情,卻使人沉醉傷感失落不能自拔。也許傷心是種誘人感覺,會令人沉迷其中。蘇詞則永遠能在傷感失意中以他的才學智識救拔自己,然後在無意中解救讀者。要寫傷心也許不難,要寫豁達亦有道家思想可循,但確實能將兩者糅合於一則極難。[21]懷才不遇者往往自傷而無法解脫,縱偶有豁達之辭亦屬造作之文;淑世者難豁達;無才者則不可言豁達——無才何來不遇哉?然而,這懷大才而不遇的東坡,看透而不放浪,同群而不媚俗,拒惡而不銜恨,守節而不偏執。如此種種,都非我等無才者所能企及於萬一。因此只好欽敬、佩服,然後在遭變時默想東坡,想其如此之大才、如此之不遇而仍葆豁達,而仍與塵世幻化流離而不同流於俗,每思及此,合當學效東坡入世而曠達。傷心鬱結,至此盡消。 背景 蘇東坡所處時代值王安石變法,風起雲湧。蘇軾先反新法,為新黨所憎,後外放。舊黨得勢還朝後竟又不滿舊黨所為。故為兩黨所不喜。相傳妾侍謂其「一肚皮不入時宜」,[22]應是的語。 蘇軾〈醉落魄.離京口作〉一詞背景可上溯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西式算法蘇軾時年34。時為京官,為新黨所惡意攻訐。自知難容京師,請求外調,結果派杭州通判。[23]古今中外,均有所謂「權力核心」,泰半為中央政府。蘇軾自汴京外調,賬面是同級橫渡,實際乃貶官無疑。 詩詞主情不主理,多緣情而發,作時或難考證。〈醉落魄〉詞牌,東坡傳世之作凡四首,三首年月可考,均作於熙寧七年(1074年),即蘇軾任杭州通判第四年,時年37。〈醉落魄.離京口作〉即為其一。或言書於四月孟夏,[24]或往常州、潤洲、蘇州、秀州等地賑濟饑民後,[25]或言作於冬天,即罷杭州通判轉知密州任上,途經「湖州、松江、常州、京口」後。[26]是時蘇軾初任地方官,輾轉流離,初嘗人生苦澀,由此文思泉湧,詞作大幅增長。[27]或可想像,蘇軾任地方官數年間,公私之故,不斷奔波各地,送往迎來,由是而生飄蕩之感。再者,江南水鄉(京口乃今江蘇鎮江,鄰接長江),與北宋首都汴京及蘇軾故鄉西蜀不同,以船代步或屬常態。船則浮動、飄泊,大異於腳踏實地。身心同樣無根而飄零,應是蘇軾真切感受。 今言蘇詞風格轉變、多有豁達豪放之作,大抵以「烏臺詩案」為分界。[28]蘇軾寫〈醉落魄.離京口作〉時雖達中年,但那時他仍是蘇軾,尚未迎來六年後的「烏臺詩案」,及之後成為那永垂不朽的「東坡居士」。〈醉落魄.離京口作〉已可見蘇軾那雖看破世情,卻全心全意投入自己去與世界相親的細膩情感。本詞難言豁達,但蘇軾對世態穿透式的判斷與感觸,實是他可以屢屢遭難而不怨不屈不苦毒的最佳屏障。 以下句解全詞。 輕雲微月 天容澄清,淡雲輕掛,新月初上,微黃照江。全詞始於背景描繪。場面諧協,氣氛柔和。新月象徵一月之始,迎向未知將來,一如告別某地,迎接全新開始。 二更酒醒船初發 二更天為亥時,乃一日之終。余嘗謂「亥時」又稱「人定」,意謂夜已深,應已熟睡安寢,安定沉靜。亥時處一日最終、夢寐深時。而亥時以後,即重回子時,全新周期,又是新一天開始。[29]此與「微月」對照,見人事已終,天意初始,萬事不可強求。雖為熟睡人定之時,蘇軾卻酒後初醒,感知輕舟初啟其程,與該時辰一般所為有異。 既是酒醒,則此前乃歡飲之時。繫於同年的另一首蘇詞〈南鄉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謂「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30]可見離別與痛飲在蘇軾眼中從來是連繫於一。既是如此,告別京口而痛飲亦在情在理。蘇軾知道自己當晚須離京口遠去,船家早已備好,是以亦不怕大醉方歸。蘇軾年少成名,文名震動天下,又心直口快、剛正不阿、不隨俗士,是個到任何地方都極受歡迎的有為之士。朱彧《萍洲可談》記載「東坡倅杭州,不勝杯酌。部使者知公頗有才望,朝夕聚首,疲於應接。乃號杭倅為『酒食地獄』。」[31]可見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已非常非常受歡迎,聚會多至應接不暇、酒食繁如甜蜜負擔。可以想像,以蘇軾文名之威、交遊之廣,當晚近京口的各方賢達想必來送別蘇軾,很可能是個歡快盛大的餞別宴。席上觥籌交錯,各人歡飲盡暢。席畢,蘇軾在夜幕盡臨時扶醉登船,不覺倒頭便睡。 之後,舴艋小舟輕發,長篙曳地,徐徐撐出江心,緩緩而行。寒夜已深,江風凜烈,舟中蘇軾遭寒風一吹,酒力初散,睡醒張目,攬衣輕披,移步舟首。天上輕雲薄罩,微月淺照,只餘繁星點點。 孤城回望蒼煙合 入夜以後,大地漆黑,唯點點燈火可見,幾與繁星融為一體。是以京口看似孤城一座,融入漆黑自然環境之中,在黑夜獨燭而明。小舟漸離京口,舟首他方。蘇軾佇立舟首前望,眼前江上漆黑,一片寧謐。京口在船後漸遠。偶爾小舟輕偏,回頭一顧,波紋細揚,夾雜小小燈火,蘇軾不覺想著來時路。江南水氣重,水氣如煙,籠罩迷茫大地,正是「煙籠寒水」。[32]燈火在迷茫中閃閃明滅,有似天上繁星。 如此迷茫煙水裡,蘇軾回望,看到甚麼?就眼目所見而言,簡單如蘇軾所書,就是孤城京口、煙水兩合。但就思想情緒而言,蘇軾回看的是自己37年來的來時路。這裡要留心「回」字。按平仄,可寫「遙望」而諧協。但著一「回」字則有回顧、回看、反思之意。試想蘇軾在東南任官,流離三載,千迴百轉,偶一駐足,回望來時路,不由感慨萬端。蘇軾與其弟蘇轍乃當代文壇雙星,兩人一如歷代所有薰染在儒家經典之中的文人,素有用世之志。兩人年少得志,由西蜀(今四川眉山)入首都𣳓京(今河南開封),同屆科舉高中進士,之後輾轉為官。與〈醉落魄.離京口作〉同作於熙寧七年的〈沁園春.孤館燈青〉,蘇軾甚至意氣風發地謂兄弟二人「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33]可見蘇軾當時尚對兄弟在官場上有一番作為抱相當期望。可以想像,在〈醉落魄.離京口作〉這首詞中,蘇軾回看自己來時路,由蜀地眉山開始,到進京高中,到返鄉丁母憂,到再赴京師應制科試,到鳳翔任官,到丁父憂,到還朝任官,到自請外放,到當下在東南諸地流離治事,[34]方方面面都是悲喜交織,實難言是個喜樂的回顧之旅。 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蘇軾此刻回望京口,浮現腦中也有醉倒前的歡欣歌舞景象。他沒有沉浸在回憶或失意或哀歎之中,反而注目生命的歡欣。數年流離,自是有苦有樂。上文可見蘇軾在杭為人所喜,受盡文人、平民歡迎。然而,那時的他卻萬萬不可能料想到,命運將來會再次將他謫徙江南杭州,杭州將成為他生命的重要標記,而杭州人民則會世世代代傳頌他那疑幻似真的事跡。雖是謫居江南,但蘇軾言「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他似乎想只記得快樂部分。這又是否可以做到? 要留意兩句對比。蘇軾在「回望」(「孤城回望蒼煙合」)同時亦在「回憶」、「回想」。他發現自己不但只「記得歌時」(回憶),還「不記歸時節」(回想)。登船歸家的情景已然淡忘,隨風而逝。淡忘是美好而優雅的忘記方式,「相忘於江湖」。[35]世上有兩種東西不可有意為之,一旦有意,當即失敗:一乃放鬆,二乃忘記。我們可做無數讓自己身心放鬆的活動,卻不可提醒自己要放鬆。「有意放鬆」是組自相矛盾的oxymoron,意識層如此活躍又何來放鬆?至於忘記,則更妙。我們永遠無法狠下心腸忘記一樣東西、一件事、一個人,我們只能用力而狠狠地將他們驅逐、趕走——但不一定成功。世上有痛恨,有痛愛,但從來就沒有痛忘。「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記的時候,你反而記得越清楚。」[36]蘇軾既自知「不記歸時節」,則似是曾努力回想。但回想之下,則發現記憶確已隨杜康而逝(所謂斷片者也)。然而,「回想」這動作,確鑿無疑地反映蘇軾希望將送別賦歸情節印刻腦中。 送別賦歸,何以如此重要?試設想餞別宴場景:一席歡飲,又有歌妓助興,笙歌鳴廊,徹夜盡歡。考蘇軾杭州任內交遊,與人鬥茶、[37]泛舟、[38]遊湖等等,[39]不一而足。蘇軾在京口逗留時間雖不長,[40]但不難想像,交遊廣闊如蘇軾在京口應有故交新知。因此,離別京口,蘇軾別去的不單是京口,不單是回憶,而是一個又一個活人。有情如蘇軾當思,笙歌散後,誰先別去?誰安然抵家?誰留守席終,打點殘席,送別諸君?也許更想知道的是,誰依依道別?誰眼看蘇軾泥醉遠行,苦無道別之機?又有誰醉如蘇軾,已至斷片,不知人間何世?追進一步,更重要的是,蘇軾也許會想知道,自己有否在醉前或醉中跟誰道別?他有沒有找到機會跟京口宴上最相知的朋友、最景仰的前輩、最器重的後輩、最關顧的淪落人、最欣羨的建功者、最喜愛的純良士、最尊敬的耿介俠,一一握手話別?又有沒有巧妙躲開那些心懷奸邪、表裡不一、巧舌如簧、善於逢迎的人,避免與其相觸?如此種種,不止散入歷史長河,一去不返,更在蘇軾記憶中隱身,躲閃滅沒。重情義如蘇軾,想必對離別而無告別感無限悵惘。 此外,「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兩句亦堪作蘇軾對杭州官程的總結:牢牢記住交遊歌舞歡欣時,至於攻訐、貶謫、離愁、失意、落寞、痛苦、哀傷、悲痛,悉化作微塵,「舊夢不須記」。[41]此情此理,實貫串東坡畢生詞作主題。特別值得留意的是,於此可見,蘇軾在很大意義上都不是在烏臺詩案後才變成蘇東坡,烏臺詩案充其量只是東坡生命的催化劑,將蘇軾那潛藏已久的人格魅力激發出來。 巾偏扇墜藤牀滑 蘇軾回想醉前時光而不可得,便只想到歌時,進而想到歌後的醉醒樣態。此句正寫醉態蘇軾,敘寫自己方才二更酒醒時的景象。 古人頭上戴巾,[42]巾、扇是儒士必備飾品。[43]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謂周瑜「羽扇綸巾」,[44]正是如此。可見蘇軾形象與他筆下的周瑜相類,同是儒士文人。與周瑜不同乃至是對比的是,蘇軾沒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反而因酒醉而醜態畢現:巾不正、扇離手、身倒地。[45]如此景象,當然可以解讀為蘇軾對自己儒士形象及所象徵的文人命運的嘲弄,但也許更重要的是,此句如此直白簡單地指出文人形象是如此不堪一擊,是如此脆弱無力。在飄蕩與離別之間,瑰麗身份不過海市蜃樓;在現實與失意之際,堂皇妝點何異空中樓閣。甚麼文人,甚麼進士及第,甚麼百年第一,甚麼杭州通判,甚麼名震天下,甚麼交遊遍地,統統是風中微塵,不值一哂。這句之中,一切都消失不存,唯一存在的是在宴席上盡興而去、醉得不省人事、無法管住自己身上文人象徵的蘇軾。 表面上,此句乃圍繞文人形象書寫,實際意義卻是徹頭徹尾否定了千年來讀書人苦心孤詣建造出來的文人形象——那可憐的扇與巾。那個文人、進士及第、百年第一、杭州通判、名震天下、交遊遍地的蘇軾,在這刻是個孤單介獨、閒散無聊、謫逐他鄉、失意哀傷、沉溺醉酒的他鄉之客。也許蘇軾也自覺,這刻的自己才是最天然最真實的,他那頂儒冠、那片白扇也許不比幾盞濃酒誤身。[46]與其回看來時路,倒不如把握當下、珍惜現在更好,因此既然「不記歸時節」,便將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 覺來幽夢無人說 大醉方醒的蘇軾,雖已忘記歸時節,但醒來一看,還有身上諸物、還有醉中幽夢。《漢語大詞典》釋「幽夢」二義:(1)憂愁之夢;(2)隱約的夢境。[47]蘇詞似兩意並可。「幽」者,《說文解字》謂:「幽,隱也。」[48]又言「隱,蔽也。」[49]隱匿之意。考蘇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言「夜來幽夢忽還鄉」,[50]似解「隱約的夢境」更妥當。〈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謂「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51]幽人解隱居之士。 綜上所見,「幽夢」非一般意義的夢境可比,而是幽而不顯之夢。此固在於蘇軾大醉方醒,無法清晰思考,遑論憶記夢境,更在於此夢似難言喻予人。故此,幽而不顯可從兩個層面理解:一者於夢者為幽,二者於旁人為不顯。此夢如此幽隱神秘,究竟蘇軾夢到了甚麼?據上文探討,或是歡欣之宴,或是東南諸友,或是數年施政,或是官場升黜,或是讀書奮鬥,或是鄉關何處,或是兄弟情誼。但更重要的是,蘇軾沒有給予我們多少證據去坐實以上任何想像,只兩字「幽夢」總承一切,而將重點放在「無人說」。 據上下文理,「無人說」的意義當是呼應「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諸客席畢賦歸,蘇軾登船而去,雖或有僕從,但酒醒時已無近友可言幽夢者何。此是第一層物理上無友在旁的寂寥。第二層意義也許更為重要,那就是無知音之歎。留意蘇軾雖云「無人說」,但按理其身旁必然有人——實際上最少有船伕,而蘇軾身為杭州通判(即副州長)亦合當有隨身僕從。蘇軾在此無異明言,若對方無從理解其「覺來幽夢」,此亦屬「無人」可「說」。也許來送別者都是好友,也許來飲宴者都是能歌能舞能唱能和之士,但萬個酒食朋友都不比一個知音。《詩》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52]若身旁無知我者,則此幽夢實全屬蘇軾一人所有,「不知我者」完全沒有無能力可分享、可「說」幽夢。 寂寥無知音是古今文學及其他藝術的重要主題。皆因世故人情,數千年來無差無別。從子曰「莫我知也夫」[53]到蘇軾的無人說之歎,孤介幽獨是一切人類都必須面對的時刻。雖云古今無別,然而若嘗試進入古代世界,則會對他們描刻的人情世故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與理解。就人際關係而言,古人今人的其中一項最大差別是他們無電子儀器,因此一切溝通盡靠口耳紙筆,受盡時間、地域等各種物質條件嚴格並充滿偶然地限制。古人一旦別去,不可以Messenger, Instagram, WhatsApp, Signal等等保持聯繫及通訊,必需靠信使等方式。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54]唐人岑參〈逢入京使〉載「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55]杜甫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56]以上種種,都反映古人別離後甚難相見及通訊的事實。換言之,古今人情無別,我們都會對相分、別離感難過,而在理解古人時,今人須追進一步,了解古人在離別後要靠更多、更大、更艱辛的努力方能保持聯繫。因此,蘇軾那「無人」之歎首先當然是心理上的,因為他身邊確實「有」真實的人,但他在實際上亦非無根虛歎,因為縱假設身在東南(或任何地方)朋友處處,此時此刻身在船上的蘇軾亦絕不可能與他們聯繫溝通。 對在東南之地(其他地方亦想必然)如此受歡迎的蘇軾而言,不知此刻直面孤寂作何感想?人皆言熱鬧中的孤獨是最孤獨,余以為不盡然,熱鬧後的孤獨才是最孤獨。對比往往比直書更能刻畫描寫對象的本質。此之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57]熱鬧中獨與熱鬧後獨兩者都是對比,但熱鬧中的孤獨或者仍能裝瘋賣傻、與世攖寧,沉醉紙醉金迷之中,「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58]熱鬧過後則空餘回憶。回憶與現實的對比與兩種現實的實時對比,前者的強烈程度實或較大,因為人會修正記憶,[59]孤獨之苦越深則回憶之樂越重,反之亦然,兩者互相影響。蘇軾同代前輩司馬光寫的兩句最能與蘇軾此句相和:「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60]試想宴樂之時賓客越多、歌舞越烈、酒食越豐,則散席後的失落便越大。[61]寂寥是頭最兇暴的饕餮,它不單食量驚人、海納百川,還會隨餵食份量而長大,直至無法滿足。 對照上文,蘇軾此刻的寂寥實是難堪。先是回望諸友所聚、笙歌宴樂之所(「孤城回望蒼煙合」),然後回想歡欣歌舞之景,發現腦中只有樂事(「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最後驀地落到孑然一身、夢迴樂土、身旁無知音之境(「覺來幽夢無人說」)。Continue reading “家在香城,常作英倫別——讀蘇軾〈醉落魄.離京口作〉”
Category Archives: Award Winning Articles
逃禪鳳舞
比賽:香港中文大學「山水‧人文」──2016/17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名次:優異(公開組) 備注:主辦方已將全文上載:chltcac.cuhk.edu.hk/2016-17-13。下文為最新版 自中文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數年,體驗過朝九晚五的生活,也嘗過教學點滴。前年蟬過別枝,卻也保留一紙合約,不時回校。因此,總自覺從入學到如今,不曾離開過中大。 「別枝」是另一大專。離開時,師長已叮嚀在外生活必不如中大優悠,但論到生之體驗及教研學習,外闖是全新修煉,可豐富閱歷。其實自碩士年代開始,早習慣在大專院校間遊走。教育是世上最大的產業,也一如世上其他產業一樣充滿殘酷競爭。像我等流連不同大專院校,栖栖惶惶、周流應聘、攝乎大國之間的,不在少數。也許每個人都要經歷顛沛流離,不管是精神上或生活上的,他的人生才顯得圓滿。 中大這偌大的溫室,陽光溫煦,一旦離開,急風驟雨,猛然襲來。然而,就如每次孤身外遊的體會:惟有出外遠遊,我才更了解香港,也更了解自己。這是《道德經》「遠曰反」、《呂氏春秋》「物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之秦之道,乃之楚乎」的道理。如今淺嘗生命苦澀,細察那華美袍上大大小小的吸血蝨,第一反應竟非憂傷,而是日漸增長對中大、各師友,以至初執教鞭至今,難得仍保持聯絡的學生的感激之情。離開溫室,我對溫室的一切卻看得更清楚,而溫室內曾經有過的物事又模塑了我離室後的舉手投足。小室內外的一切一切,我都照單全收,無所後悔。燭光惟其粘連翩然恍惚之黑影,方顯其華美風姿;太極惟其融和陰陽相推之態勢,方盡其玄奇睿哲。生命就是一所巨大無匹的學院,我們都輪流擔任教師或學生的職任,不管這職任是自願抑或強制、賺來還是被迫。 也許人生最大的挫折不是一敗塗地,不是一無所有,而是迷失自我。一敗塗地,總有再起時;一無所有,總有再得時。惟其迷失,尤其迷失自我,一個人就失去向上能力,正確點說,他從根本上喪失了判斷方向的眼光,遑論尋找何者是他的「上」,遑論知悉何者會將他領進沉淪。他喪失的是一切。 人總需要安置自己。當世界是個殘缺破落的廢墟,中大就成為最佳的逃禪地。這裡封存了如白紙般美好的我、如童話般愉快的經歷。她以大山的姿態幻化成一片明鏡,將世界以另一種形相呈現,將我以理想的方式再現。每當在外遭遇挫折,回來尋找翱翔吐露港的老鷹、鳴叫山澗的牛蛙、鎮守圖書館的典籍、鑑臨圓形廣場的名字,沉浸其間,都會使我緊記保有美好的自己,勿忘初衷,不要將他拱手讓予這斷垣殘壁的世界。 去年春夏之交,我做了也許是人生最重大的決定。這決定彷彿注定要發生,也把我堅決地從中大割裂,不再眷戀那理想或幻想的自己。生命是個不斷相遇然後相送的過程。現在,我也送走自己,送別昨天的自己。送別那曾天真誠摯地擁抱世界的自己。送別那曾在如此靜好的中大、無悔地活過痛過哭過笑過的自己。 若世上有一種東西可以永久保存、永不褪色,那就是回憶。回憶是永不凋殘的紙玫瑰。昨天的種種,那歲月靜好、又小又幽靜的中大,就讓她鑲嵌在回憶之中,永不磨蝕。我想起聯合書院校巴站小草坪上那株破石而出、生機勃發、堅忍不拔的小樹。昔年居於中大時,常常經過,現在每次回來上山,卻都近鄉情怯,不敢靠近。生怕有日發現,這深具象徵意義的小樹枯萎了、被毀了,或單純獲校方重置到更適合的地方。凡此都可能會給我的思想帶來不可估量的衝擊,因為它已經與我和中大的種種,一起昇華成為心靈的逃禪地。 蘇東坡筆下那女中豪傑說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種高論說得精彩,真要做到恐怕鳳毛麟角。我覺得,未能達到這種層次之前,不妨試試另一種妥協之法:找一個安心之處,然後把它封印在回憶之中,真空保存,永不腐朽。那便是你的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對待回憶,應該如同對待史鐵生筆下《命若琴弦》的那張無字藥方,永不碰觸、永不打開,不讓它有自我毀滅的機會,才是最好的結果。 百萬大道上那舒展金翅的鳯凰,直面正西,每逢落日照大旗,牠便涵泳在燦燦金光之中,一如涵泳在牠所象徵的赤赤烈焰之中一般。每個在百萬大道走過、行過畢業禮的人,都曾沐浴在浴火重生的鳯凰之下、金光之中。鳯凰惟其能浴火、能重生,方成就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鳥倦飛而知還」,說不定這神鳥也曾經是哪隻迷途倦鳥,有日找到了牠的理想居停,便封存自己,寂然不動。在我眼中,中大的陽光總是特別燦爛,合該照散生命的陰霾。其實燦爛的何止是頂上日光,甚至也不止是蟄伏的神鳥,還有心中那浴火而起、生生不息、永遠向上、隨人生的旋轉木馬翩翩起舞的金鳳凰。 二零一七年五月於介立山房 後記: 得知文章有名次,很高興,非常高興。因為這篇文章對我別具意義。話說5月截稿,正是我準備IELTS的日子。考了第一次,感覺不好,雖然未出成績,但那週因行將離別,各種自省,情緒波動,無法集中。畢竟多年雖慣獨遊天下,未嘗離港逾一月。細思成長種種,家人、朋友,自身遭際境遇,不覺日夜惘惘。到截稿前一週出成績,寫作未過關。當時沉思數載工作及準備留學經歷,又想起已起草稿、不成片段的比賽文章,不止不打算放棄,更決定花兩天時間大幅修訂,脫手投稿。因為,這篇文章不單是我對工作及中大的反思,更是我當時精神面貌的一幀寫實照,真實無訛。就像一位朋友在英倫教過我欣賞梵高畫作:要將他作品看作他精神面貌的一面面鏡子。梵高以他的畫作替自己的精神世界拍下一幀幀千古不朽的偉照。看似平淡簡單的一句話,卻授予我開啟梵高心房的鑰匙。那時起,我才自覺稍稍看懂他的作品,也才漸漸觸摸到畫布背後那人的掙扎、迷惘,以及痛苦。 順帶一提,文章固然有《道德經》、《呂氏春秋》這些熊門秘方,也有朋友講過的話,甚至有來自師母及研究時的一些啟發(但掠了美,沒注出)。總而言之,這文章是我一個階段的重要記錄。 2017.10於英國牛津介立山房補識
落花最美
比賽:饒宗頤文化館「妙筆生花──花節徵文比賽」 名次:季軍(公開組)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仲春時節,登臨饒宗頤文化館,攬繁花之盛。仲春已至,季春將臨,一年容易又至落花時節。 花之最美者何?曰:「落花」。何以言之?自古梅、蘭、菊、蓮、牡丹,各有所愛,然眾花之中,唯有一種形態可統全局:落紅化泥。蓋花之姿雖異,其因承自然法則、歸於泥塵則一;花色雖異,其捨身護花、育花之作為則一。自古及今,人間世歌頌百花之作品何其豐富,然大多稱盛放繁花之優美、華美、嬌美,少有就其落態發文者。來往遊人,擡頭舉目,手舉現代科技結晶,人則跪地俯伏,所為無非一二美照,留住美態。無心之間,落花已悄然滑墜,沒入泥塵,又能惹多少觀花人憐惜? 落花之美,主在「凄美」。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既是好風景,何以又是落花時節?想必子美眼中,好風景非但不與落花相衝,甚至無妨與落花相連。詩人飄泊異地,偶遇故人,「落花」一語,蘊藉幾許白髮漁樵、滄海桑田。落花如感人心,以墜落之姿呼應詩人對人之垂老、國之衰亡之歎。「花自飄零水自流」,易安詞中,花自無情,水亦自無情,自然界多少自碧無情之樹,冷眼靜觀一切人間變幻。饒宗頤文化館,花蹤時見,碧水一泓,正與易安詞詞境全合。落花無情,映入有情活人眼中,則成凄美之寫照。 落花「凄美」之意,不可單以個人感情目之,其情實足以概括全人類之感情。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後主惜春之易逝,不可捕捉。林花凋散,「謝了」,可見百花雖美態萬千、雖嬌艷奪目、雖瑰麗無匹,然畢章謝了,美好而短暫。大凡美好之事物皆短暫,「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一句「林花謝了春紅」,後主寫出宇宙萬象生靈之共同悲哀。以凡人觀之,林花方一兩月之生命;以宇宙觀之,區區眾生數十年之生命,亦何嘗不似落花?亦何嘗非「太匆匆」?是以後主詞雖歎花之易落,卻直指全人類之共相。 「凄美」之外,落花亦具「蓀美」,有成人美善之德。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放翁此詞雖詠梅,然其境界顯如上引之後主詞,足以概括萬象生靈。寒梅不惜殞命,化作泥塵,卻不帶怨懟,遺香人間。儼如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言:「寬恕也者,即紫羅蘭雖為人所踐,唯留餘香在其腳根」(Forgiveness is the fragrance that the violet sheds on the heel that has crushed it)。花雖為人所殘──莫知其有意無心,然花畢竟無所怨尤,一心只留餘香,不遺餘恨,是何等美善。若人可由心而發,以大德報大怨,則必非凡人,當為一等一大哲。 放翁所詠者冬梅,後主所傷者亡國,然無可置疑,兩者言落花,均為情之至者,此情之至,實已統攝古往今來一切人類之愁思、哀歎、人情至德。一如人間世各種優秀文化、藝術,所言者,已臻人情之至,一言一筆足以牽動萬千觀者之心,其理放諸四海而皆準。總此可知,落化之美,雖統百花之姿,而實與百花之美異,其層次顯在百花外表之美之上。落花之所以感物動人,其理正在道出人類最基本、最普遍、最深刻之感情。人往往受制於先天氣性、品格、後天修習、際遇,無法以各種語言或藝術形式達其心意,落花先得我心,先我而道出人生而必朽壞衰殘、世事必無情更易之哀,又道出人當以落花自勵,無處不彰顯其寬容大愛之德。 觀上所引諸賢,雖屈指可數,然實已概括古往今來,幾許失意之人。諸賢都如一葉海心扁舟,在仕隱之間載浮載沉。惟其嘗仕、嘗隱、嘗盡世間甘苦,見過繁花漫天,又見過落花遍地,窮而後工,方凝結出如此佳作美釀、感物動人之篇。惟有見盡落花,方識繁花之美;花惟其有落,人人方洞見其最美之姿、最盛之態,亦惟如此,人人方有憐花、惜花之心。 唐伯虎有《落花詩》數十,圖稿星散海內外,未能齊聚。今漫步饒宗頤文化館,偶見落花飄零,實令人無窮感慨:世界多少優秀文化,若未得後人珍之、重之、保育之、推而廣之,難保一日不落地成泥。然而,觀古來諷誦落花之辭,又稍得舒解:縱一時落花委地,繽紛落英亦必化作春泥,哺育後花,火盡薪傳,生生不息。 「多少好花空落盡,不曾遇著賞花人」。 2016年3月18日
城河夢
比賽:沙田節徵文比賽 名次:優異(公開組) 世事一場大夢 天賜甘霖,先遇道風十架。十架矗立道風山巔,初訪沙田市中心者莫不仰視。山上神學院磚畫,由昔人腳下之沙田海灌滿,有圓洲、見王屋。若疑圓洲何以有角,至此可以釋疑。角之義非數理之角,乃地方之一隅。甘霖隨波,流至車公廟。神廟朱紅,香火鼎盛,肩摩轂擊,初三尤甚。每年一枝車公靈籤,解盡香港波譎雲詭局勢。波濤經過萬佛寺,瞻仰「八指頭陀」月溪法師畢生血肉所在。寺內金羅漢列坐,虎虎生風。欲登寶殿者,必先步登數百石階方成正果。華洋雜廁,三教共容,沙田一隅,盡見香江特色。 不以夢劇亂知 夢至思緒囂煩處謂之劇。城河既有其囂煩之時,亦蘊其大知。每歲五五,汨汨河水,承載龍舟奔馳,閒時則散見各類賽艇游弋,或遊人攢動,或呼喊助威。河岸則為景緻、氣候俱佳之單車徑。兩者配以香港體育學院,素為香港培育精英運動員。宦游直送江入海。隨河水游走至沙田海,至吐露港,左方雄躆一山者即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時,維多利亞港彼岸首間香江大學星散薄扶林各處,中大得天獨厚,成就固然。時至今日,眾專上院校亦惟此幅員最廣,俯臨沙田美地。沙田一地,蘊涵太極二意,動靜之機,陰陽之母,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曉夢終迷蝴蝶 水蒸騰則化雲。沙田群山眾住客之中,最近蒼天者數望夫石。自古紅顏,薄命如斯,負子盼夫,堅執若此。花近高樓,曷勝其寒。無蔽體之棉裳,聊攬雲以自安。浮雲夢中得見,望夫者、出海者實早如梁祝傳奇,化蝶登仙,同遊太虛,只餘石身親證山下滄海桑田,由田野而村落,由圍村而屋苑,由泛輕舟而御寶馬,由建河岸而築鐵路。沙田之今昔,恰似石身,由無而有,歷風霜雨露而更顯其堅;沙田之未來,則如雙蝶,由有而豐,兩鐵路並沙田、馬鞍山兩大爿市鎮,一故一新,雙蝶四翼互相扶持而進。 城河之水天上來,南柯黃粱,一旦夢覺,亦終回歸天上。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凡塵世事,不過如此。 於沙田介立山房 2014.12.31
敬師愛生
比賽:「敬師愛生」徵文比賽 名次:亞軍 (佚失)
煙禍
比賽:「無煙空間」創作比賽 名次:亞軍 翻開一頁又一頁的清史,難免慨嘆:這真的是用活人的血寫成的歷史!那裡面一個又一個的中國人受太多的壓迫、受太大的苦痛、受太重的傷害了,教人看了不忍;不忍歸不忍,這又分明是曾在茫茫天地間發生過的事。第一件使我意識到中國人正受到壓迫的史實,就是鴉片戰爭;自此以往,列強壓迫的歷史都因我先入為主的緣故,全歸咎於那場打開中國閉鎖著的大門的戰爭了。血的史實不容否認,可是我們又能怪罪於誰?或許,有罪的是那害人的鴉片煙! 今天中國的海面風平浪靜,沒有炮船、沒有刀劍、沒有戰幔,鴉片似乎在人前消失了,人們各自忙碌,還有誰會去管那些老去的事?我們選擇去忘卻使人痛心的歷史,我們選擇去赦免教人犯罪的鴉片,可惜,邪惡的鴉片煙並沒有因此而悔改,甚至沒有停止折磨那些無辜的人。鴉片煙用魔法變了樣子,或成為今天各大超市展示架上的一員、或潛伏在橫街窄巷,等待誘惑那個自制力弱、或是心靈受創的人吸上一口,從此成為他的主人,支配他的身體、支配他的心思、支配他的靈魂。「吸煙有害身體健康」,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增加患支氣管炎、冠心病、胃潰瘍的機會不說,長期吸煙還會引起肺癌呢!可是沒有多少人清楚明白,吸煙之害絕非單單使身體受損,而且可以蠶食一個人的心思、靈魂;很多時候,我們對煙草的勢力擴張無能為力,往往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它對人在心思、靈魂上的控制。 死的煙草怎能控制活的人?這個控制不是指煙草代替了他們的意識,而是指他們所作的行為、決定都不能完全自主。曾經勸人戒煙的人大慨都嘗試過被人回一句:「不吸,寢食難安哦!」這個不純然是生物學上的問題,乃是煙草控制人心的一個明證。尼古丁固然是使人上癮的一個原因,但很多時候並非吸煙者真的感到「身體不適」才抽煙,而是因為他們已養成了習慣,有事忙著、沒事閑著,總得拿一根煙來抽抽,不然會覺得欠缺了些甚麼,如坐針氈,渾身不自在;有的人則是因為「心血來潮」,突然想起今天未抽,便又拿一根煙銜在嘴邊了。這些人都不可以完全自主,都受都煙草的影響,如同當年吸食鴉片的中國人,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把所有的財產、心思、意念都放在獲得鴉片上,這難道不是明明的控制嗎? 我們切不可忽視煙草對人在心思、靈魂上的損害,惟有正視這個問題,努力解決,才不會令煙禍重演。煙禍在世上肆虐一次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叫它以另一種形式再次出現,毒害萬千人民。吸煙與健康是永不能共存的,「健康的人不吸煙,吸煙的人不健康」,但願「煙禍」永不再次在世上出現! 文成後記:文章寫成當由讀者詮釋理解,但這不是一篇好的文章,恐怕讀者未必能明白,而我也怕忘了自己當日思想,故下後記(24/4/2003 1:19am)。 「異鄉迷途失路的過客」暗引王勃《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光害」喻社會的不接受; 「分明的照著」喻儒家文化對今天每一個華人的影響; 「盡力發光」是指孔子明知「道之不行」也去行,是義命分立; 「更光亮」指中國文化在多方的考驗後(西方文化的衝擊、反傳統的思潮)更顯其特性與優點;「隱藏的星」指中國文化不是明明易見,而是默默影響世人。
轉捩點
比賽:「生命的花絮」徵文比賽 名次:優異 「寂寞」,是我的印記。 或許生來如此,我是一個沉默的人。不論何時,喜怒哀樂都可以「不形於色」,用粵方言來說是「木獨」,文雅一點說也未嘗不可美稱為「木訥」。「沉默」本是中國人的一種處世哲學,甚至是美德,所謂「沉默是金」。可是於我這個自小在沉默之中浮沉的人來說,沉默非但不是趨吉避凶的良方,甚至也不是甚麼深藏不露的方法,它只會讓你墮入無盡的被孤立深淵之中,讓黑暗悄悄蠶食你的心靈。 或許該托沉默的福吧!我自小一個知交也沒有,因此養成了獨自窩在一角靜觀這個大千世界的習慣,慢慢的,竟使我懂得看穿一些人的性格,不太多,但已足以使我感覺到「人」的存在;不但如此,為了填補與自己相處的那種沒有憑藉的感覺,我喜歡思想,用很多奇怪甚至是無聊的問題填塞只屬於我一個人的時間。年紀漸長,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很難與人相處,不能說是「遺世獨立」、「孤芳自賞」,因為這不是我的選擇,不是我自願的,這使明顯思想還未成熟的我陷入一片迷惘之中,因為這個問題有異於學業上的疑難,不是靠找找書、問問老師便解決得了的。每次小息、午休,下課不到五分鐘,課室便只剩下你一人的感覺,恐怕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想象得到;每次回家道上,看見別人三五成群談天說地,而自己「孤身走我路」的感覺,恐怕用形單影隻也不能盡容;每次遇到令人氣憤、令人興奮的事的時候,身旁沒有人為你抱不平、為你感高興,這種徬徨,恐怕就像一個在異鄉迷途失路的過客的那種無助。或許,「寂寞」這種病最難解決、也最難踰越,因為別的病你還可以找個人來傾訴,而「寂寞」這個病卻正正因為沒有人能讓你依靠而起!雖然這不是甚麼光彩的事,但事實上,我曾經不止一次懷疑:每個人活著都必定有他的價值,一定有被接納、欣賞的地方,而我好像偏偏沒有……難道……我配不上當一個人了?這樣的問題在我中三時已發展至現在的我看來「瀕危」的階段。幸好,中三暑假時一次書展上的機緣巧遇,就此改變了我的一生。 不錯!是陳永明教授的《原來孔子》。中三那年的暑假我如常到書展逛逛──這是我每年暑假最期待的消遣。當年偶爾驚鴻一瞥發現「陳永明著」四個大字,至今仍歷歷在目,我早在中一、二時已因「中文一分鐘」此節目而久仰陳教授大名,如今發現他的著作,自然有格外親切的感覺,而書本說的孔子又是一個我略聞其名的人,便決定買回家細看了。在一個又一個的炎夜裡,《原來孔子》帶我認識了這個中國文化的奠基者、世界文化的偉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陳教授敬仰的自強精神;堅持「據魯、親周」是陳教授讚譽的歷史立場。每當我放眼窗外,天蒼蒼、地茫茫,天地之間一點星光映入眼簾,天上就只有這顆星嗎?不是!是香港有「光害」,只有這一顆特別光亮的星能在眾光之中發出微弱的光,讓有機會看見的人發現顆星,這星就只有一點,粗心的人不能輕易發現它,它卻又分明在照著營營役役的人,它現在是甚麼境況呢?星光不定,別人跟我說:是風燭殘年了。我不贊同,它是在盡它的力量為人發光!二千多年前的星也是如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是恓恓惶惶!星光孤寂,別人跟我說:今天的星光似乎比二千年前的微弱。我不贊同,在眾多的光害之下,它不是微弱了,而是更光亮了!星光冷清,別人跟我說:耿耿星河只餘一星,這是星的滅亡、星的悲哀。我不贊同,我知道星不是滅亡了,只是隱藏了,它們在默默地祝福每一個想起它們的人,而且我也深信這餘下發光的星會是永不磨滅的一顆,透出萬世不朽的光芒! 世事如棋,人生如戲。下一刻的際遇,誰能測透呢?若我不是自小已不近群眾,我又豈會有時間探研人生的問題?又豈會遇上我人生的第一個低谷?若我沒有遇上我人生的第一個低谷,我又豈會對《原來孔子》一書有這麼大的共鳴?就是這種種機緣的互相配合,建成了今天的我。我不比從前的我成功──最少我仍沒有一個如管仲、鮑叔牙的生死之交,如伯牙、鍾子期的莫逆好友,但我知道我的人生將會是快樂的,因為我有了傳揚中國文化的責任、有了對自己民族的肯定、有了可以立足於世上任何一處地方的根底,最重要的,是我有了自我!我不是別人的附庸,也不是因著別人的附庸而存在的一個物體,我是一個人,一個實實在在存在著,有道德、有理性、有自我肯定、有為人責任的一個活人。沒有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永遠不會在世上出現;沒有經過低谷,今天的啟發可能不會對我的人生造成任何影響。 沒有人有權利主管自己的死亡,因為生命是大自然所賜予的,理應由大自然決定應有的長度。人所應作的,是好好運用這生命,對人類、對社會作出貢獻。 (12/3/2003)
體驗生命原動力
比賽:「生命原動力」短文創作比賽 名次:亞軍 備注:首個徵文比賽獎,開往後諸途,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