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二時辰:子時篇(終篇)

香港十二時辰:子時篇 時辰:子(又稱:夜半) 十二時辰位置:第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草書 論壇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 主辦組織網址:https://oxhkscholars.web.ox.ac.uk/ 析義: 「子時」又稱「夜半」,意指夜間五更之第三更,正是夜之一半。子時處兩日交界,恰如我會諸員,雖處英倫,心繫香港,身心常在港英之間。本篇解碼《香港十二時辰》系列意涵,收結整個系列,標識論壇快將正式開幕。一如英語「commencement」一詞,既指畢業典禮,亦指開端。子時啟十二時辰之首,本系列置之終篇,亦蘊上述諸義。 正文: 《香港十二時辰》系列內部邏輯解析: 總覽: 每篇整份文件控制在一千字左右並統一格式,以便閱讀。 各場次排入該時辰原因、與前後時辰場次關係見每篇「析義」及「正文」最後一段闡釋。 每篇發佈時間對應所述時辰香港時間,可對照附表「西式時段」一欄。(利申:有時趕不及出稿/寫字,實際上晚了發佈……但現代科技讓我們法力無邊:臉書可修訂發佈時間) 配合發佈順序: 不連寫相同子題。 不連出相連時辰。(注:此例未克全功。因發佈時尚有部分場次無法確定講者,發佈次序屢屢改易。到末段發覺自壞體例,然已無救。配合下例書體規則,補救方法只可為相同書體者對調時間。壞體例者任憑如何調配亦觸他例,索性一仍其舊) 順以下次序以六體書寫時辰名:甲骨、小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重覆一次成十二之數。 配合時辰順序: 相連時辰不會是相同子題。 附表可總覽全系列邏輯,並列出十二時辰與西式時段及發佈次序對照,可配合上文理解。 《香港十二時辰》系列至此終結。我們論壇再會、江湖再見。 時辰 名稱 西式時段 (四大子題)Culture and History 文化與歷史 (四大子題)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環境與永續發展 (四大子題) Society 社會 (四大子題) Entrepreneurship 創業 發佈次序 書體 子 夜半🌛 2300-0100 12 草 丑 雞鳴🐓 0100-0300 Nature Conservation 自然保育 5Continue reading “香港十二時辰:子時篇(終篇)”

香港十二時辰:亥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亥時篇 時辰:亥(又稱:人定) 十二時辰位置:第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楷書 論壇子題:Society 社會 場次:LGBTQ+ 性小眾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lgbtq.html 析義: 「亥時」又稱「人定」,意思是夜已深,人們應已熟睡安寢,安定沉靜。亥時處一日最終、夢寐深時。「性小眾」專場聚焦此人類社會長久壓抑、無代表之團體,在歷史上素被消音、忽視,故置之於歷史專場之後,猶如隱形消跡。而亥時以後,即重回子時,全新周期,又是新一天開始,亦代表人類社會漸漸開放進步,新開始如在目前。故此,將「性小眾」配以「人定」亥時。 正文: 性小眾古往今來都是其中一個最受壓抑的議題。它是人類社會其中一頭最巨型、也最安靜的房間大象。綜觀中外數千年人類歷史,這群體從來都在,但多是神隱在字裡行間,時而被珍奇視之,時而被口誅筆伐。總而言之,就是很少獲當作社會中的無害一員。正是如此,這議題在香港(其實很多地方)的不同團體中都是難得說起的課題,不論是校園、宗教場所、社區、以至是家庭,都不常見到他們獲探討以至是被談及的機會——最少,提起的機會比他們在群體中存在的比例要少得多。如此,那隱而未見的聲音,消聲在天南地北的對話之間。 雖然如此,這議題近數十年似乎漸獲重視。世界各地慢慢接納或承認同性婚姻,也有更多關於跨性別的討論,而性別研究也已廣泛獲學界接納作為一門專業學科。關於性小眾的社會權益,可以看看香港最近的例子。高等法院去年九月在一宗判決指明,香港法例既無、亦無法承認在海外締結的同性婚姻;但同一裁判官同日裁決的另一案例又表示,若在政策上(該案例針對《遺產繼承條例》)差別對待同性及異性伴侶,則違反《人權法》和《基本法》保障人人平等的原則,屬歧視不同性傾向的人。總承兩案,即是法庭沒有使香港法例從根本上接納同性緍姻,但也確認同性伴侶在社會上可以享受與異性伴侶同等的福利和權益。 「性小眾」專場請來的講者來自不同背景,能反映性小眾群體中不同位置的多元聲音。一如其他討論場次,講者同樣是既熟悉香港本土相關議題、亦對國際性小眾運動有相當程度了解,他們將對交流討論香港與國際接軌提供新見。 「性小眾」專場放在全日之終,一方面反映其受壓抑的現實,但另一方面亦反映終末有時。黑夜已深,只要稍事等待,便入翌日之首。因此,將「性小眾」置於一日終結,亦暗喻其或將迎新生,漸入光明佳境。

香港十二時辰:酉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酉時篇 時辰:酉(又稱:日入) 十二時辰位置:第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行書 論壇子題:Entrepreneurship 創業 場次:Social Innovation 社會創新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social-innovation.html 析義: 「酉時」又稱「日入」,意思簡單明確,指日薄西山、沒入地中之時。在這時段,人們已進晚膳,或是飯後小聚、休息談天之時。社會發展恆需創新,而近數十年網絡發達,世界各地經驗可知,下而上的發明變革往往可為社會注入無限動力。有謂「高手在民間」,各種意念交流迸發,或亦飯後鄰里閑聊之時萌生。故此,將「社會創新」配以「日入」酉時。 正文: 社會創新的目標簡單明確:將社會變得更好。因此,社會創新所包羅的範疇可謂多種多樣,例如貧富懸殊、普及教育、性別平等、就業自由、綠色工業、永續社區、氣候變遷、自然保育、社會公義、醫療保健、文化存續等等,凡是可以改進社會而不見現有支援的具體倡議都屬社會創新。 本專題有兩大場討論會,分別針對不同議題。一如本系列曾提及的科技創新,社會創新兩場亦屬「下而上」例子,不是由政府或大機構主導改造社會。很多時候,談及「使社會/其他人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遠遠未達到那樣的貢獻能力。論壇正好請來在社會創新上有不同年資及經驗的專家,談談像你我他一樣的平凡人如何從自己或身邊人的需求開始,一步步將心中的想法或理念付諸實行,成立或大或小的組織,填補現有社會的供應缺口,回應社會不同人士的需要。 筆者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對社會或社區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大多也是從他們的身邊開始觸發各種天馬行空的念頭。例如他們會想像有一個再無即棄餐具的城市、再無汽油車的道路,又或人人都能接受平等教育的社會,整個同齡社會都接受一樣好(或壞?)的均衡教育,然後學校教師專責輔導及生活教育。想一想,他們的想法其實都可說正在一步一步實現,而這些實現方式都靠各式各樣的社會創新組織一點一滴累積改變。 「社會創新」放在太陽剛下山、為霞尚滿天的「酉時」,亦指人類在略有社會經驗、觀察社會需要後,心中萌生改善這地的想法,然後付諸實行。晚飯後、休息前,又與他人傾談交流,或發現志同道合者、或他人所提意見有參考之用者,都能大幅幫助我們嘗試踏出一步,參與社會創新,將香港這個家園建設得更美好更宜居。

香港十二時辰:卯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卯時篇 時辰:卯(又稱:日出) 十二時辰位置:第四(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隸書 論壇子題:Society 社會 場次: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媒體與傳播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media–communications.html 析義: 「卯時」又稱「日出」,意思明顯,指日之初出。本系列將「媒體與傳播」專場置於「語言」專場之後,乃謂語言出而後成傳播溝通,如日光初出,自極東漸漸灑遍全地,一如媒體將語言、資訊及知識慢慢帶到八方。溝通與資訊傳播,亦是人類自我組織及形成社會的關鍵要點,因此「媒體與傳播」承「語言」專場之先、啟「城市規劃」專場之後。故此,將「媒體與傳播」配以「日出」卯時。 正文: 網絡未興之時,媒體與傳播屬社會及國家管理極致重要的一環。試想像就在十多年前,智能電話尚未普及;再上溯十多年,互聯網同樣初入公眾視域。短短數十年,人類由倚重官方報告板、信任的人口耳相傳、可靠的大氣電波,發展到今天人人皆可自行fact check。然而,獲取資訊看似變得更為容易,是否也意味我們可以更接近真相?資訊與真相之間,究竟相距多遠? 常言道「觀點與角度」。在這資訊爆炸的世代,我們看似更容易獲得資訊,也更容易參照比勘不同角度,但事實又是否如此直白簡單?在這變幻不已的香港與世界,今天的我們究竟是更容易接近真相,抑或更容易被干擾得暈頭轉向(或稱帶風向)?無可否認,香港因其特殊歷史背景、文化特質、經濟發展、制度結構,一直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樑。這橋樑既雙向亦多功能。可惜近年香港變化極大,可謂面目全非,這道橋亦恐難如昔。曾經,香港有不少記者努力報道真相,但在現今這政治氣候及大環境,亦需嘗試轉型,在這高壓環境下,尋找一息尚存的空間。 論壇請來幾位嘉賓,都與傳媒行業有或多或少的關係。他們不一定是傳媒界別中堅,但都對中港傳媒行業有相當認識,能提供他們的「香港故事」。 將「媒體與傳播」放在「日出」之時,當然亦希冀香港傳媒界可以如日之初昇,普照世界,將真相帶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也值得我們思考,日出是晨光熹微之時,如此微弱光線,實亦需小心為事,不然則撞牆碰壁,焦頭爛額。願香港傳媒界努力不懈,繼續發光發熱,為我們帶來真相,照亮香港前途。

香港十二時辰:戌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戌時篇 時辰:戌(又稱:黃昏) 十二時辰位置:第十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小篆 論壇子題:Culture and History 文化與歷史 場次:History 歷史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history.html 析義: 「戌時」又稱「黃昏」,意指日落過後日光收斂、天漸昏黑的時候。這時段屬晚上五更的第一更「初更」(因此「三更」正好是「半夜」),亦是照明相對不發達的古代就寢之時。歷史記載過去、展望將來,而人類大多以就寢標記一日終結,故在此人文活動休止之時,正宜反思記載一日大小事,總承過去、下啟新章。故此,將「歷史」配以「黃昏」戌時。 正文: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香港歷史」?回歸後屢見中港矛盾,加之近年社會運動漸多,關於香港本土的一切似乎越來越多人談論,因之不論「粵語」、「粵文」、「香港歷史」、「香港文化」悉備受關注。 說來漸愧,筆者雖一直以香港人身份自豪,自小卻對「香港」認識極其膚淺,倒對古代中國甚感興趣,而此個人歷史其實亦切本場次的研議主題:如何推廣「香港研究」(Hong Kong Studies)。說到中、小學裡的香港,筆者小學時仍有社會科,然後初中有經濟及公共事務課。前者側重介紹香港概況,後者則較多提及香港如何從滿清落入英國。有趣的是,香港在中國歷史課上卻幾近缺席,有的只是「考試都唔考嘅」課外參考片段(而且教時緊迫,該些片段往往跳過不提),而更重要的是,不論回歸前後,香港都必然是在中國/東亞這些大框架下敘述。記得前年回港,筆者特意參訪李鄭屋和三棟屋。這兩處重要歷史遺跡,筆者只曾在小學教育電視上見過,別說十八區,連它們在港島、九龍,還是新界也不知道。 筆者後來投身古代中國研究,或多或少也與這些「訓練」有絲絲點點的逆向關係。初中是筆者的啟蒙時代。那時中文課讀的都是年日久遠的不朽經典、文人名篇,而中史課則是輝煌絢麗的戰國爭鳴、漢唐盛世。那時候自己家境改變,不自覺開始寄情書本、身學合一,那時讀的,至今都是筆者至為重要的精神財富。由此,筆者漸漸將興趣與關注牢固地錨定在那悠遠綿長的古代世界中,然後一去不返。因此,也許可以從另一方面說,正正是因為「香港」論述的缺席,筆者在思想與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時候,自然而然將心思寄托在古代中國,一步步與活著的香港、流動的現世漸行漸遠。 「歷史」專場配以晚間「戌時」,也是想我們可以在這一日之終、夜闌人靜之時,靜心反思,對鏡自照,想想所發生種種,亦計劃來日,懷抱希望,勇敢活下去。「黃昏」不單代表一日之終,也可以極致優美,因為古人曾如此詠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香港十二時辰:申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申時篇 時辰:申(又稱:晡時) 十二時辰位置:第九(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甲骨 論壇子題: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環境與永續發展 場次:Climate Resilience 氣候恢復力 場次網址:http://www.oxhkforum.com/climate-resilience 析義: 「申時」又稱「晡時」,意指正午已過但未及黃昏的時段。亦作「餔時」,指吃晚餐的時候。申時屬下午中至末段,於十二時辰中位置稍靠後。將「氣候恢復力」專場置於一日稍晚位置,象徵人類文明發展多年,近年始多注意環境保育,務求與自然互利共生。而且,晚餐時段乃一天辛勞工作後,古代平民多務農維生,生計所繫、一粥一飯,實亦自然餽贈,天候善惡,最牽人心。故此,將「氣候恢復力」配以「晡時」申時。 正文: 說起環境、永續發展與氣候,一如本系列前曾述及自然保育專場,都是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相處哲學。相對自然保育重視自然生態,永續發展概念則與人類社會的關係來得更為密切。小至外賣餐具、廢物回收,大至再生能源、零排放都市,都是永續發展必不可少的項目。 記得中學時上英文課,曾有一次要我們討論核能主題並寫短文報告。那時意見頗一面倒,覺得這只是人類為了省錢、省成本、支持工業城市發展而製造的一些高污染發電技術。到很多年以後,才慢慢認識到原來核能也是替代燃煤發電的重要選項,因它是相對清潔得多的能源。那時才知道,核能也是人類早已開始思考如何不耗盡地球資源去使文明可以存續發展下去的嘗試。今天香港,大半電力供應仍是來自化石燃料,亦佔香港碳排放量大半。相對的,英國近年碳排放量卻穩步下降,而且數月前承諾,到2030年時將比現時再減少約七成排放量。 「氣候恢復力」專場請來的講者都有在香港及世界各地參與建設永續社區的經驗。他們不止對將香港的永續發展政策各有見解,也能將外國經驗帶入討論。也許從他們的分享討論中,我們也可以反思自己小至日常層面、大至社區參與各方面如何使自己所愛的地方變得更為宜居。 將「氣候恢復力」放在吃晚餐的「申時」,亦使我們可以想像桌上晚膳如何與永續發展接軌:下班後到市場,那裡有世界各地運來、坐過飛機或船的蔬果魚肉;回家開燈、起爨,炮製美食。這些都可使我們聯想,我們會否希望他朝的香港、未來的「香港之人」,都能活在綠色而美好的香港,都能繼續享受大自然的餽贈。

香港十二時辰:未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未時篇 時辰:未(又稱:日昳) 十二時辰位置:第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草書 論壇子題:Culture and History 文化與歷史 場次:Film Studies 電影研究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film-studies.html 析義: 「未時」又稱「日昳」,意指正午剛過,太陽傾側,漸次西沉。電影與科技發展、人文聚落息息相關,若無兩者之出現,則電影亦無由誕生,而電影亦最能反映城市人文風貌,故將之置於科技、社會數場之後。再者,午後日光遲遲,飯後傭懶,日之已昃,最宜閒坐家中,與摯愛親朋共觀電影佳作。故此,將「電影研究」配以「日昳」未時。 正文: 說到電影行業,若說哪個地方可以由一小小城市帶起一類電影文化,那必定是香港。這當然也與近代東亞歷史密切相關,上世紀中期,在香港穩步發展的同時,東亞其他地區仍是百廢待舉。但不論如何,事實是香港曾有數十年統領東亞影業,亦是世界重要電影產業基地。若說「港產片」一詞曾是亞洲電影的代表,恐怕並非虛言, 伴隨著其他東亞地區經濟起飛及文化產業漸興,近年香港電影業已備受擠壓。當然也因為科技進步,走入電影院觀影的人次也不可避免減少。不久前剛宣佈全線結業的UA院線於1985年開業,其實正見證了港產片由全盛至現在謀求轉型的時期。說起戲院,筆者身邊對電影稍有涉獵的朋友都會說,入場觀影與在家觀影的感受不可同日而語。入場有集體互動、巨大屏幕、立體音響等等體驗,是在家觀影無法做到。雖然如此,全球疫鎖足有一年,筆者也相對多了在網上看電影,補看了一些經典之作。或許,當更多人對電影本身產生興趣,也是港產片嘗試轉型的契機。 論壇設「電影研究」專場,請來幾位香港電影業中位置不同的專家來探討香港電影發展。他們背景各異,有藝術片專家、商業片導演,也有前線演員。不知道他們在這個文化藝術產業備受考驗的世代,會對香港電影發展有甚麼見解? 「電影研究」放在「日昳」,意義也在於日雖漸西,卻仍保有其照亮萬物的能力,一如電影能從各個方面反映社會人情。希望今後香港電影業的發展能找到自己的道路,以其獨特角色參與世界電影業大家庭並繼續發揮影響力。

香港十二時辰:丑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丑時篇 時辰:丑(又稱:雞鳴) 十二時辰位置:第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楷書 論壇子題: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環境與永續發展 場次:Nature Conservation 自然保育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nature-conservation.html 析義: 「丑時」又稱「雞鳴」,時段落在日出前的一段時間。古來今來,雞都在深夜、凌晨時鳴叫,猶如長待太陽,恨不得將之呼喚出來一樣,故又有報曉、司晨、司旦、鳴晨等形容。丑時處一天第二個時段,本系列將子時預留予論壇主題釋義,丑時實是討論場次開端。猶如世界初生,先有自然,後有人文。世界之始,或亦先有百物而後有人,故將「自然保育」配以「雞鳴」丑時。 正文: 香港給人的印象素來是繁華鬧市、高樓大廈、金融都會,久居鬧市的我們,不一定能想像原來香港的自然生態相當豐富多樣。雖然,香港有四成土地屬法定郊野公園,但劃定不可開發與保育其實是兩碼子事。前者是被動地使之不受系統性、大規模、刻意的破壞,而後者則需要主動、人為、有條理、長遠地規劃及執行。 說起香港,對外我們說是東方之珠,而對內則喜歡講獅子山精神。而獅子山正是香港最早劃定的其中一個郊野公園。若非特別關注自然保育,一般香港人與自然的關係大多以遊覽郊野公園、登山為最佳代表。而我們有時在新聞讀到油輪洩漏、核事故等生態災難,全都看似很遙遠。但實際上,當我們也覺得有時香港空氣汅染程度令人窒息、水質不宜游泳時,它們對香港的生態破壞又豈能忽視?不過,也許喜愛登山、親親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起步點去認識這片美好的土地。當我們身處自然環境,看見那美麗多樣而充滿生機的大千百物,便是我們萌生要好好保育他們的心態的根源。試想,若有天那充滿象徵意義的獅子山遭破壞,所有關心香港的人難道不會感到痛心? 「自然保育」這專場請來幾位專家,與大家一起為香港的自然保育政策把把脈。談及自然,當然就沒有「邊界」之分,因此專家講者也不會只講香港,而會進一步將之置於世界保育政策一併討論,將香港與國際接軌。 將「自然保育」放在「雞鳴」之時,應是再適合不過。這個雞鳴之時,可以想像為人類出現之前的自然世界:廣闊而簡樸。若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應當擔當管理者的角色,努力使兩者並生共存、互惠互利,而不是將它破壞殆盡後棄之而去。

香港十二時辰:巳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巳時篇 時辰:巳(又稱:隅中) 十二時辰位置:第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行書 論壇子題:Society 社會 場次:Migration 遷徙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migration.html 析義: 「巳時」又稱「隅中」。「隅」即「角落」,古人解釋為太陽過了東南角而尚未至天中。由此,可聯想到在途中的意思。人們離開本身所居地方,流離遷徙至香港這個大城市、大鎔爐,永在途上,又如已過一角而未至中心,故將「遷徙」配以「隅中」巳時。 正文: 一個流傳已久的爛腦筋急轉彎題:「星期日哪裡最多菲律賓人?」問題的「轉彎位」是在引導聽者去聯想周日外傭聚集的地方(不止適用於香港)。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細想,這道題及其背後可以引發數之不盡而值得探討的議題。 除了外傭,更進一步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者」?歌德名言「只知其一者,一無所知」在此其實也適用。要是我們——自詡擁有自己獨特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社會體制的我們,對這些我們認定是外來的人士、他們自覺是外來的人士、其他人也覺得他們是外來的人士一無所知的話,我們是不是其實也對自己一無所知? 論壇設立「遷徙」這場討論會,目的正是要讓我們深入反思「我們」、「本土」、「國際」三者之間的關係。香港常說與世界接軌、國際連線,近年又強調本土意識,但我們對「自己」——包括那些雖是外籍/非漢族而確確實實以香港為家的人——了解夠嗎?這場次最使人感興趣的問題是:誰是他者?也許,當我們真正了解這些真正活在香港土地的人士,我們才有能力言說「自己」是甚麼,也才有能力把這些已經在香港落地生根,或準備以香港為家,或希冀以香港為家的人真正納入這大家庭,如此,才可說是圓滿地詮釋了論壇主題中的「香港之人」。 有時會覺得,香港未必能稱得上是真正國際都會,因為我們能輕易分辨誰是「他者」、誰是「非我族類」。一個真正的國際都會應有巨大無匹的包容力,能將他者轉化成自己一部分。論壇請來的幾位講者,各自都有不同的「香港之人」故事可向我們述說。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應可以對真正的自己有更深厚豐富的認識。 「遷徙」與「隅中」的關係,還可以從「隅」字切入。「隅」作「角落」解。這些外來人士的故事,難道不也常處香港角落邊緣?他們是如此努力,跨過天空的角落來到香港,嘗試融入其中。或許有天,當我們不再能輕易分辨這些「他者」、自然而然地與他們不分彼此共處共融共建香港的時候,我們便能到達自己歷史的天中,成為真正的發光明珠。

香港十二時辰:辰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辰時篇 時辰:辰(又稱:食時) 十二時辰位置:第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隸書 論壇子題: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環境與永續發展 場次:City Planning 城市規劃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city-planning.html 析義: 「辰時」又稱「食時」,意指上午進早餐之時。處十二時辰第五。世界先有自然環境,而後有人、成語言、能溝通,而後聚居,積成城市。人在其中,為生活及未來而努力,為糊口而奮鬥,故將「城市規劃」配以「食時」辰時。 正文: 香港是世上其中一個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而若細察居住區密度及高樓大廈高度,又思及香港有四成土地屬法定郊野公園,禁止開發,實際擠擁程度應無疑屬全球首屈一指,完全符合東坡言:「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因此,城市規劃之於香港實是非常重要,因為每個區域的常住、往來人口及車輛都數目龐大,未必可以簡單搬用其他城市的例子,需要仔細謀劃。 近數十年香港最大規模的發展應屬新市鎮規劃,理想是要建造出一批自給自足及均衡發展的社區,分流市區負擔。筆者久居沙田,因家境緣故曾在區內四處搬遷,又湊巧小學、中學、大學階段均在沙田渡過,故對該區較熟悉,而朋友亦多區內人士。總體來說,沙田是個相當宜居的地方,尤其城門河營造的空間感更是他區所無,夾河兩岸又有好些休憩地帶。沙田以城門河為標記,實是相當有理,因它不止在地理及視覺上有代表性,在實際上都對平衡整區生活空間起了重要作用。而沙田一區既自成一角(因三面環山),又離市區不遠,令人覺得出則鬧市入則鄉村,恰到好處。 論壇請來幾位城市規劃專家,討論新市鎮、天橋、人車爭路等等的問題。究竟香港這個都市是否可以在解決人車爭路的同時,又能讓平民有多種生活模式的選擇,又讓城市中心保持高度方便及彈性?把所有人「堅離地」,人車分離,固然可以方便城市運作,但缺了轉角街舖、城市探險的樂趣,這個又會不會是我們的理想城市?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他理想城市或社區的圖畫,規劃層面又能如何回應這多方不同以至是互相矛盾的訴求? 將「城市規劃」專場放在「食時」,明顯是將食與城市掛勾。但這也是因為筆者覺得,真正令你覺得你「居住」在一個地方的,往往不是午飯地點(讀書的大家也許主要是學校飯堂,或學校附近的餐廳;上班族亦類近)或晚飯地點(一般要麼是旺角、尖沙嘴之類「全世界中心點」,或是貴一貴的好西),而是早餐地點。早餐很多時候要不在家,要不就是樓下餐廳,因此,這個早上的「食時」,也許最能代表一個讓人居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