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二時辰:午時篇 時辰:午(又稱:日中) 十二時辰位置:第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甲骨 論壇子題:Entrepreneurship 創業 場次: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科技創新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html 析義: 「午時」又稱「日中」,意指日在天中,普照天下,正是成語「如日中天」之意。處十二時辰中央。疫病流行已逾一年,昭示創新科技何其重要。科技發展正逢其時,論壇為之設專門場次討論。科技之重要儼如日在天央、光照四野,故將「科技創新」配以「日中」午時。 正文: 說起香港科技創新,筆者第一樣會想起的是八達通。現在說來,似是閒坐說玄宗,但八達通的確也代表那曾經盛極一時的香港。年輕一代看著今天香港為各種支付平臺所包圍,也許無法逆推當年八達通曾經領先全球、獨步天下。那是香港的正午。紅日高照天央,四處春和景明,一片和樂景象、生機處處。 年來全球疫鎖,我們恐怕要比任何一個世代更直接感知科技創新是何等重要,由與家人朋友聯絡、上課、購物、娛樂,到現在(快要)通關、外出吃飯、電子支付,已很難完全避免電子生活。在這個時刻幻變的世代,也許沒有甚麼比科技創新更能直接回應時代需要。從我們日常的視像聊天、上課,到香港政府正努力推廣的出行追蹤程式,到大國方便管理人民的監督體系,都是這些創新的有機組成部分。但電子生活又顯然並非科技創新的全部。科技創新,對香港人、對身在英國或外地的香港人、對與香港無直接關係但對香港很感興趣的「香港之人」,又有甚麼意義?因此,牛津香港論壇特設「科技創新」專場,就相關問題請來幾位專家析述香港最新科技創新政策、與國際如何互動等等。香港也許不需要事事如八達通般領先全球,但近年我們也應當發覺,那種由上而下推動經營模式早已落後。現在流行的是由普通人、用家,乃至是外行人參與研發的時代。究竟香港該如何在國際激烈競爭環境中保持優勢?創新似乎離平民百姓很遙遠,幾位講者又會有甚麼心得跟我們這些自覺外行人分享? 十二時辰當中,午時應是其中一個最廣為人所熟知的時辰,現代漢語即以上/下午標記上/下半晝。午時的最大特點是太陽走到天空最高點,陽氣最盛,萬物都受它照耀,無不現形。科技創新,會否又是那道頂上日光,把香港未來照得無所遁形?也許,八達通就是昔日香港那抹最美殘陽,是如此稍縱即逝,是如此不可挽留,也如此淒楚動人。在這牛津香港論壇,也許你會找到新的角度,看見香港科技創新產業在這全球連線的世代的活力,看見它在高天正中的一面。
Tag Archives: Chinese
香港十二時辰:啓篇
The ancient East Asians divided a day into 12 periods, called 12 mansions of the zodiac. The inaugural Oxford Hong Kong Forum has one main theme with 11 parallel discussion sessions, which also makes 12 in total. Started from tomorrow, this page will post a series of articles called The 12 Mansions of the ZodiacContinue reading “香港十二時辰:啓篇”
曇河春景即事
庭前垂柳弄依依,堤上野鳧何所之? 試問曇河窮達際,人間易老春光遲。
點絳唇.辛丑元日待旦
雪玷方庭,秋芳未盡憐殘綠。鐘音何促,佳節何煢獨。 遠目天央,鄉國誰傳囑。歌一曲。大千來復,昂首迎東旭。 自注: 詞牌〈點絳唇〉[點絳唇押仄韻,多表苦情。取入聲為韻,切年晚急景意] 雪玷[玷:弄污,指殘雪]方庭[Quad],秋芳未盡憐殘綠[綠:葉。全句指秋花似憐剩葉孤單,不忍盡落]。鐘音[牛津教堂眾多,報時鐘聲處處聞]何促[短促、急促。除夕夜急景殘年,反省一年所得,又思來年大計,時光特別匆促。Tom Tower每晚九時零五分響鐘101響,除夕聽之,別有風韻],佳節何煢獨[「每逢佳節倍思親」。孤身流離,黯然神傷。東坡所謂「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是也。亦用古人言「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遠目天央,鄉國誰傳囑[兩義。可指因時差故,香港親友在英國除夕夜發來新春賀語;或指孤身無親,夤夜無人無音書,倍覺孤寂]。歌一曲[寂寥難解,長歌當哭]。大千[佛家語,世界]來復[復,《周易》第二十四卦,承上卦「剝」,剝極而復。陽氣剝盡而復生,喻新春一元復始],昂首迎東旭[對照前文漆黑盡暗,旭日破空,播散希望]。
牛津大學香港學者協會辛丑春聯
香島香燈,願榮嬿歸香港 牛年牛鐸,望疫苗出牛津 橫批:一生平安 自注: 香島香燈[可作長明燈解,悼其亡;可作傳宗接代解,何人繼之],願榮嬿[榮耀、安樂]歸香港 牛年牛鐸[借指人材。牛津代有才人出],望疫苗出牛津[牛津大學與藥廠合作研發COVID-19疫苗,效用良佳,且較之他種疫苗相宜、便利] 橫批:一生平安[《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辛丑津城元旦
晨磬醒津市,滔風仰翠峋; 曇河昇旭日,垂柳接初春。 自注: 晨磬[教堂鐘聲]醒津市,滔風[《呂氏春秋.有始覽》述八風,「東方曰滔風」]仰翠峋; 曇河[曇獅河River Thames。「曇」會意,日下有雲,雲氣密集之意,與英國經年多陰多雨天氣相應。雲氣密集則生雨,亦河所生之源。「獅」乃英國王室御用象徵]昇旭日,垂柳接初春。
牛津大學香港學者協會會長辛丑(2021)新春文告-粵文
咁快就到咗辛丑牛年🐮。同大家講聲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鼠年🐭開始到而家,全世界🌍冚唪唥封哂。我哋好乖,守哂規矩,絕大部分活動都搬咗上網🖥️。多得大家體諒,俾面參加。尤其上個月個旗艦活動Academic Symposium 2021得大家積極參與,唔少朋友山長水遠由香港甚至美國「過嚟」參加。 我哋協會個名有「學者」兩個字,其實係勉勵大家互相支持,發揚學者天職,對一整代嘅知識傳承承擔責任🎓。呢幾年香港發生咗太多太多事,唔洗多講,我地好應該盡自己力量去保存真理、傳揚知識、培育人才。香港有今日成就,全賴世世代代香港人奮發努力💪,為自己、為家人、為摯愛,日夜拼搏。希望本會同人會互相合作,建設香港。呢個地方保存真實而寶貴嘅東西文化,無論由文化、歷史、經濟、政治邊一個層面嚟講,都對世界舉足輕重,係好值得所有人去珍惜同愛護佢。就好似我哋有幸嚟到牛津讀書,識到五湖四海嘅人,好應該做個好榜樣,既為英國帶嚟優秀嘅遠東文化🌏,亦為香港帶返世界級嘅知識學問。 成個世界都俾病毒搞到亂哂,關又封城又鎖⛔。不過,呢個亦係改變舊習慣嘅最好時機。虛擬世界發展多年,已經好成熟,而而家互聯網就幾乎係人類社會經濟賴以運作嘅惟一依靠。Work from home⛰️、上網返學等等,新生活模式已經嚟咗,我哋都係時候可以反省吓以前嘅生活同時間安排,以至可以諗下點樣改變社會。響呢個大變局既世代同香港,我哋更需要群策群力,做好學問,並且為人類福祉謀求前路。 新一年啦,我哋再㊗大家身心康泰、闔家平安。
牛津大學香港學者協會會長辛丑(2021)新春文告-文言
庚子鼠去,辛丑牛來。牛津香港學者協會敬賀諸君身心添福、教研有成、闔家康泰。 去歲以還,疫癘為災。國則封關,市則休門,家則閉戶。縱有八百之速,難敵江洋之隔;雖具御車之藝,奈何跨洲之遠。然疫癘相仍,不泯人情;封禁密接,無損繫結。敝會年來略守己職,戮微力、盡熾心,力維會務不墜。一遵王命,動避跨戶之接;萬慮民安,靜嚐網聚之趣。箕裘雖難紹繼,諸君幸賜原宥。月前學術盛匯(Academic Symposium 2021),嘉賓雲集,熱心於斯尤見,盛情由是大顯。敝會當黽敏其力,繼踵前成,疫鎖雖厲,奮發莫止。 敝會名蘊學者,乃偕諸君同肩其責。擔時代更革之旗,負學問承傳之職。孜孜營營,焚膏繼晷,揚厲美善,捨身勇往。揆諸典籍,《荀子》以〈勸學〉啓卷、《禮記》有〈學記〉一篇,皆論學鴻文,彰彰明示學不可以已,而學之善也足以動眾化民。蕞爾香港,百載艱辛,昔為漁港,今廁名城,正緣代代港人,不懈不怠,拓荒野以蓽路,營生計以藍縷。近歲港事蜩螗,大變之局,世所未睹。學者諸君,務須更勤於學、務須更深於事、務須更明於理,博學慎思,細覽全局。綜前車之鑑,發未發之覆;總先哲之智,彰未明之明。人文、社科、理工、商管諸科,自實務觀之,千差萬別;然自益於世道人心論之,則各擅其工、各司其職。是以,諸君雖自八方,苟能一心建港,存良知、衛正道、僻邪說,復交賢自省,日進於學,則旭日出平地矣。丑年肖牛,而牛德甚蕃。一者任勞怨,力耕不息;二者善低頭,不務佔先;三者功不居,所產歸眾;四者性堅忍,不改其道。凡此四德,悉香港成功要訣。吾人當習牛之佳德,報於社稷。 惡癘經年,如日月雨露,不擇於人。萬錢巨貫大賈,命不輕保;至位高權將相,身難言脫。四海疫鎖,黎民眾庶,莫不引頸望救,待還昔盛。疫苗姍姍而來,屢遭變故;頑毒洶洶而播,常時演化。社經諸方,恐難速歸平常。牛津諸子,勿論滯英在港,坐則困守四壁,行則徒及食用。事雖甚艱,然世道維難,實變革良機;心念堅忍,乃恆久至道。以既新既巧之知,戰既艱既久之困;賴所受所傳之道,新所處所寶之世。虛擬世界承其天運,勃然大興。時區無隔其會面;萬山難阻其傳音。是以疫癘雖云凶,流播四野;聯繫未為斷,廣達八方。風雲雖迭變,科技恆飛躍。今乃時機天授,適足革其舊俗、習其新事。居家辦公之便、處室學習之趣、聯網經商之利,昔在幻想,今成事實。坐守書閣,撫四海於一瞬;勞形案牘,合眾力於萬邦。今乃變革更新之時,願吾人同心互勉、奮發砥礪,力求既博且專,學有小成,而為大變之香港、東亞、世界,求一可由正路。《易》曰:「天地革而四時成」、「革之時義大矣哉」,今歲星移次,周天更易,大地回春,人間豹變,其義亦在斯乎? 一元復始,再祝我會諸賢定計於春、百尺竿頭、學富五車、汗牛充棟。
單戀美學,私語施予——說王家衛《重慶森林》(1994)
全文刊「虛詞P-articles」(2021.02.03):http://p-articles.com/critics/1963.html。下文為最新版 若你曾深陷單戀,你會喜歡這部戲。 若你曾被偷偷愛過,你會在戲中發現他傻氣的蹤跡。 若你曾努力追求他,幾許波折,最終得償所願,這是部關於你(們)的戲。 引言 王家衛影片,愛情線幾乎總是主題,而王家衛總是有能力把愛與不愛的各種形式以他特有的藝術手法呈現出來。《王家衛的映畫世界》言:「一個創作人的一生,來來去去,都不過在說一個故事。」筆者剛好在2020春夏英倫鎖國期間把王氏所有作品過目一遍,以下順序列出配以個人判斷: 《旺角卡門》是激烈的愛; 《阿飛正傳》是無心的愛; 《重慶森林》是單向的愛; 《東邪西毒》是忘懷的愛(筆者最愛本齣); 《墮落天使》是陷溺的愛; 《春光乍洩》是別離的愛; 《花樣年華》是逝去的愛; 《2046》是執著的愛; 《藍莓之夜》是接納的愛; 《一代宗師》是無悔的愛。 《重慶森林》並不複雜,它說的就兩個字:單戀。要先說明的是,這裡說的單戀是按字面義理解的單向戀愛,內含暗戀、苦戀等等,但凡單向付出、不見回報的愛戀,悉在此列。《重慶森林》的主線就是單向、從個人出發的戀愛,不管那是明白的傾慕還是壓抑的偷愛,都在這大範疇之下。這齣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單戀既是極致無私,卻也極致自我,兩者雖云矛盾卻絕對統一。電影前後兩個故事、四位主人公看似不相干涉,卻一一能以單戀統之: 金城武無法忘記前度,著名的鳯梨罐頭(片中金城武用普通話說出此台詞,香港稱菠蘿罐頭)情節即是他失戀後單向仍愛的表現; 林青霞單戀那無名外國男; 然後她一不小心,使金城武墮進單戀; 梁朝偉一直單向愛戀著前度(與金城武如出一轍); 王菲則顯然單戀著梁朝偉; 最後,梁朝偉回頭單戀已飛往加州、沒有留下聯絡方式的王菲。 單向戀愛 單戀是最自我的私語,也是最無私的施予。單戀就是從私語昇華到施予,再從施予回歸私語的過程,來回往復,循環不斷。單戀既然是單向,便是最自我、最自由、最不受拘束、最天馬行空。它不受任何人指使,也不靠他人指點,純出自己,一任情性。《重慶森林》諸多角色,王菲戲份最重,因而描繪得較深入,亦是單戀最高代表。她一心闖進梁朝偉的私人與公共世界,闖進他物質世界深處——起居生活、每日逗留時間最久的家,那個深藏他心深處與他想像中的她(空姐前度)的地方。王菲每天不問情由地付出,到他家執屋、打掃、照料魚兒、替換糧食,她不計較、不求回報,只求以自己方式重新整理、重新定義梁朝偉物質世界的一切——當然,她也喜歡一個人在白天睡在他晚上睡的床。她極力不讓梁朝偉「干擾」她的闖入,極力隱瞞。是的,不是居室擁有者(梁朝偉)抗拒入侵者(王菲),而是恰恰相反,入侵者極力抗拒、躲避擁有者的干擾。因為那是「我」愛你,與「你」又何干?(„Wenn ich dich liebe, was geht’s dich an?“。歌德) 這就是單戀。單戀就是對方闖進自己世界(精神及/或物質),而自己沒法反向闖入並在對方世界留痕,或無法在「詩情記憶」留痕。因此,若有單戀者稱「我要離開你/他」,實謬。單戀者無法「離開」對方——因為你壓根不曾在他世界出現,而是他侵佔了你心靈的領土,是你對他揮之不去。更正確的說法是要「擺脫他」,只能是單戀者將對方放逐,驅離自己的王國。 「最戇居的水上活動,就是一個人跌進愛河」(林振強)。若有人單方墮入愛河,他唯一能做的,就只能把這個精神上闖入自己世界的他驅逐出境,至少也要流放邊疆。然而,戲中王菲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平衡自己的單戀命運:她以具體行動逆向侵佔梁朝偉的空間。既然你闖進我心靈然後停駐,那我就逆向闖入你的物質世界,正式佔據以至重置你生活中的一切。你重定義了我的心靈,那我就重定義你的生活。 他們那兵捉賊的關係(留意梁朝偉是兵(警察),而王菲則處處躲藏)與他們的單戀故事恰成對照。心靈上,王菲芳心早許,處處以兵的身份想逮捕這闖進心靈的賊,卻無法逮著;而現實中,梁朝偉是徹頭徹尾的兵(警察),既在工作上搜捕疑人,亦在家中漸漸發現這闖進來的「賊」的痕跡。 若說,故事不合邏輯,梁朝偉根本不可能無法發現有人闖入,尤其王菲將其家中各物大幅重整,除非梁朝偉有嚴重精神問題,否則如此大變不可能不起疑心。此語大謬。先不論王家衛以梁朝偉對前度的單戀合理化一切——他確焉單戀到有點精神問題,以至要跟家中百物對話——其實此藝術手法亦與世上幾許單戀故事完美對應。試想,多少單戀故事,施愛者明示、暗示,千方百計、各出奇謀,而受愛者真無知、假無知、裝無知者不知凡幾。太多太多這樣的故事:被暗戀者當局者迷,是群體中最晚最晚得知被暗戀者。如此心理狀態,王家衛不過以電影手法如實再現。藝術就是把抽象具體化,或將具體抽象化,或兼而有之。王家衛將單方暗戀此抽象感情轉化成王菲與梁朝偉的追逐遊戲。情形猶如梁朝偉與家中百物對話,看似心理病狀,而電影卻正是以此手法,描敘其對空姐前度無比眷戀。 王家衛以一記乾坤挪移扭轉故事。梁朝偉後來態度轉變,亦可見電影描敘單戀心態在各人心中的移轉流離。梁朝偉此句獨白反映王菲終闖進他世界:「其實她不是沒有來,只不過是去了別的地方。那天晚上我們大家都在加州,在我們之間相差15個小時。現在那邊的時間是上午11點,不知道今晚8點她會不會記得約了我呢。」梁朝偉在香港孤獨地想像著王菲,正正是她終於闖進他世界並定居的明證。尤其最後一句,梁朝偉很想很想知道王菲心思,卻苦無線索,又無良策可知,只能憑空臆測。於此可見,他已正正式式反向陷入單向思念對方的境地。換言之,王菲此前單方墮入愛河,此時則恰正相反,王菲已飛赴加州,只有梁朝偉單方落河,思憶王菲。留意戲中梁朝偉曾氣憤被爽約,把王菲所留信件丟棄,但在雨中仍來取回,正是他想把王菲「趕走」,而王菲顯然已正式闖入其精神世界並駐紮不遷之明證。而且,梁朝偉雖無王菲聯絡方法,卻毅然與警察身份(亦代表其過去/空姐前度。留意空姐前度曾明言:「我還是較喜歡你穿(警察)制服」)告別,頂手王菲曾工作、二人相遇之小食店,其意涵亦至為明顯,此即是單戀表現:將時間、家財——一如王菲,將心靈及身體全部——放入這段單向思念的關係當中。 王菲:單戀極致 《重慶森林》多位角色,雖人人單戀,卻只有王菲一角可代表單戀之極致美學。此中極致,固在於她秉持耐性日闖梁家,在此之上,更在於她失赴梁朝偉邀約一事。箇中解讀,坊間有無數揣測。在筆者看來,還是可以用單戀角度解釋。此乃王家衛精心安排:王菲在此完成了她單戀的終極儀節——單戀是我個人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重要得我以全心全意全人去完成它,而且是孤身一人完成,不能假手他人——連單戀對像梁朝偉也不可介入分毫。 這是她的孤獨修行,而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孤獨修行的旅程,況復單戀。在我們看來,王菲得來這珍貴的、期盼已久的首次邀約,理應「𦧲飯應」。但細想,這個冠以「加州」名號的「加州酒吧」,竟然跟真正的「美國加州」無干無涉。換言之,就是名實不副。這對戲中王菲真是羞辱之至。她如此無辜、無邪、無保留、無自我地傾倒自己去單戀對方,她付上所有的情意與時間,豈可換來這名實不副的結局?王菲是真實的,梁朝偉是真實的,而在她而言,她的單戀則是最真實的。這種種真實,實在與這虛假「加州酒吧」如水之與火,不相稍容。王菲抬頭看著雨中玻璃窗外那模糊的California招牌出神:若沒有見過、踏足過真的加州,又如何配得赴這個單戀情人的邀約地點?我全心全意全情愛他,而他向我啓開大門(心靈及家園),我若連這個首次約會地方「加州酒吧」的得名所在都無法真正了解,又何談真正了解他?我又如何對得起這人的首次開門、如何配得踏進這「加州酒吧」、如何開始我們的首次約會? 結果,戲中王菲對這段感情認真到這種地步:她真金白銀買機票飛赴美國加州,並給自己整整一年時間沉浸其間,甚至當上了空姐。常識可知,空姐的特點是太空人,常在原居地及航點往返,較幸運的可有固定航點。且假設王菲有固定航點(以戲中王菲美貌、在小食店及社會多年打雜經驗,恐怕不難完勝大學溫室出來的社會新鮮人),而此點即在加州,此反映她並沒忘懷香港(現實的梁朝偉),但也常赴加州(單戀的梁朝偉)。戲中交代,王菲整年常飛加州,然後約定的一年到了,她依時回剽小食店,此可見全副心思仍在想著同一個人,絕無異心。 然而,就算王菲以整整一年時間徘徊在這兩個梁朝偉之間,這單戀終極儀節卻仍然不可以有真實梁朝偉的參與,因為他一旦參與便破壞了這種「純出於我」的單戀美學。單戀只有我,沒有他,一切的「他」都是虛假、想像、建構的,與真實不相干涉。她爽約(嚴格來說不算爽約,因她有向小食店老闆交代並留下信件)並不辭而別飛到加州,乃是百分百純出自己,以私語將加州酒吧邀約重新詮釋成飛赴真正加州的愛的施予,以至單戀對象的邀約地點(加州酒吧)都不能干擾她單向思想(美國加州)於萬一。此中道理,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oni Morrison描繪得至為真實:「There is no gift for the beloved. The lover alone possesses his giftContinue reading “單戀美學,私語施予——說王家衛《重慶森林》(1994)”
疫鎖英倫.津城小記
全文刊《新亞生活月刊》(2020.12.15):http://publications.na.cuhk.edu.hk/highlights/2396。下文為最新版 二○二○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各國政府及民眾反應各異,此中可見文化及歷史差異。筆者正好留學英倫,鎖居牛津小城,小記兩次封城見聞所感。 總覽 按時序敘述,二○二○年三月下旬英國開始首次封城——意即全國除售賣必需品的店舖(如超級市場、藥房)外,一律關閉,餐廳可接外賣生意。首次封城漸次延長至七月上旬。至八月,英國實行「出來幫忙吃」計劃(Eat Out to Help Out Scheme),該計劃資助到餐廳用膳者一半餐膳費,鼓勵民眾外出消費。至九月,英倫北部疫情開始失控,首相莊漢生(Boris Johnson,或譯約翰遜)仍堅持不須全國封城,只封鎖局部地區。至十月杪,首相承認此前判斷失準,宣佈全國於十一月再次封城一個月,以挽疫情並祈能使國民在聖誕安心聚會。 下筆之際,首相正宣佈二次鎖國後重回三階抗疫(three tier system)安排,但限制較嚴格,而聖誕前後五天則容許最多三個家戶(household)互訪。 首次封城,於牛津大學影響不算大,皆因當時學期將結。與香港諸校不同,牛津大學慣例是每學期完結後(每學年共三學期),本科生須退宿離校。是故,封城之初對大學教學和學生生活並無帶來根本衝擊:一來學期已了,教學暫息;二來近半學生離校歸家,學校可集中精力照顧在校人士,尤其國際生。相對社會大眾,大學相當充裕的時間應對疫中鎖城帶來的生活改變,包括將復活節後的學期轉為網上教學。 相對而言,二次封城對生活的影響則更輕微。首先是大家對網上教學已有心理及實質準備,師、生、校均有備而戰。其次則是不守規則、防疫意識鬆懈者漸多。如是則城雖封矣,生活如常。 口罩 疫中英倫,首先值得一談的是口罩。 話說初嘗封城,東亞背景群體因曾經歷沙士,早早儲備口罩。戴口罩而遭指罵者時有所聞,但畢竟未嘗親睹,不好妄論。但以下見聞千真萬確,不得不提,頗見西方人士與東亞人士應對疫情之異。 西方人普遍並無戴口罩防疫之意識。封城初期,牛津市內雖人跡大減,然路上所見,幾無一人佩戴口罩。佩戴者幾近皆是黑髮黃皮膚人士。筆者嘗不解而詢,答案是英國人(或普遍歐洲人)覺得只有病人(或可理解為「有病徵者」)方須戴口罩,「健康」人士不需要。無怪乎當時戴口罩枉駕超級市場購物,所見大英帝國臣民目露慌張,避之唯恐不及,筆者還道莫非是口罩驟眼看似皇冕,讓筆者假了個虎威不成?甚至直到夏中,約七月,曾數次駕車出行,親見英國各地戴口罩者甚至比牛津更要疏落,有大賣場雖採取人流管制及「社交距離」措施,但場內上百市民及職員,無一口罩加身。 若云道上所遇、國中所見者皆白丁黔首,只因不曾遇沙士等級之大疫癘,習慣使然而不戴口罩並側目戴口罩者,則以下經歷頗堪玩味。筆者當時居書院宿舍,有一來英讀博鄰居為奧地利人。其習電腦科學,邏輯能力優秀。且觀其平素傾談,既有留意國際新聞,亦對生活各事頗有見解,顯非井底蛙或象牙塔中人,但當筆者建議外出應戴口罩,其竟斷然拒絕,並說明若非專業口罩,對防止自身染疫並無作用。關於口罩能否有效防止自身染疫,網上專業、非專業解釋汗牛充棟,固毋庸再辯,但就算退一百萬步,姑且假定口罩完全無法防止戴者染疫,其單單防止向外噴出飛沫傳播病毒一事足堪為用。試想若強制全民戴口罩,如此則無症狀染疫者、有症狀而不戴口罩者均無法播毒。在此大疫當前,恐怕單舉此一用途已是強制全民戴口罩的充分理由。(所幸此朋友已於六月左右在老家向筆者表示已購置口罩)。 西方人士拒戴口罩以至與東亞人士爭辯抗疫常識,固堪細思,但另一事同樣值得玩味:他們後來豹變。 七至八月間,英國政府終於聽從科學顧問及參照國際研究,指示國民在人流管制及「社交距離」措施外,亦應在室內佩戴口罩。與之相反,筆者當時倒已向現實屈膝,在室外少戴口罩免遭白眼。然而,倒因此曾在英國數處——包括蘇格蘭——因沒戴口罩而被英國人相當不客氣地溫馨提示。許是英倫三島素有基督新教悔改(repent)傳統,故能一夕改過遷善,誠可喜也。另外,此中或反映與刻板印象不同的現象:英國國民頗遵國家訓誨,與此前起於祖國而風靡香港的「信政府,唔驚」實是互為表裡,中西呼應。也許,人畢竟只能相信自己所願意相信的。科學與政府之間,他們作了最理智的選擇。大英帝國治民有方,深孚人望,堪與東亞友邦抗禮。 幸福 封城為全球各地帶來不可估量的衝擊,對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的影響固鉅,但筆者認為同等重要、甚或更不可忽視的,是封城為個人生活帶來的衝擊及改變。 疫中久處宿舍,校園關了,都市關了,世界都關了,連人心也似乎關了起來。唯一沒關,甚至更開放的,是人類本應善待的大自然及其中的小動物。鎖國期間,偶爾出外購物、運動,松鼠固然常見,連平素羞於示人的狐狸也出來跟人打招呼,而較大膽的鹿甚至在書院內行走。猶幸房間正對大草坪,每天得見日照、風鳴、葉舞、草繁、花綻、鳥語、鵝鬧、巷靜,盡是怡人景致。 這種生活,沒有交際應酬壓力,生活作息一切自主安排,自是最閒適自在。幸得現代科技幫助,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清理一些積壓已久的工作,看看電影,想想人生,寫寫文章,練練書法,炮製美食。筆者覺得,這種生活乃是至今經歷過最接近幸福的日子。若這種生活狀態不是最美好的,筆者已想不到還欠缺甚麼。其實,這種生活已達至《老子》所說的狀態,因為能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而國與國現在正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亦言:「我發現弄文學的人向來是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而忽視人生安穩的一面。其實,後者正是前者的底子。」確是至理。平淡、安穩、重複不變,才是生命常態。這種每天幾乎是全然重複的安穩生活,只要調適心理,便能達至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所言:「幸福就是渴望重複」(štěstí je touha po opakování)。若我們已到達幸福之極,那我們唯一希冀的應該是這極致幸福不斷重演,不會增加,無法減少,永遠在極致狀態遊移。如此,則不會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盛極必衰,剝極必復。永恆不一定是永遠不變,永恆也可以是不斷重複。 總之,疫鎖全球,就社會言,負面影響較大,然就個體言,何等影響,仍待心態調適,一如人生挫折,是福是禍,端賴於人。 二○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於英國牛津介立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