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二時辰 The 12 Mansions of the Zodiac of Hong Kong

最後數字為發佈次序 啓篇(2021.03.23)1 子時篇(終篇)(2021.04.05)13 丑時篇(2021.03.28)6 寅時篇(2021.03.25)3 卯時篇(2021.04.02)10 辰時篇(2021.03.26)4 巳時篇(2021.03.27)5 午時篇(2021.03.24)2 未時篇(2021.03.29)7 申時篇(2021.03.30)8 酉時篇(2021.04.03)11 戌時篇(2021.03.31)9 亥時篇(2021.04.04)12

會長獻辭 Presidential Remarks

今牛津大學,西元1096年始庠序,時值帝制中國北宋哲宗紹聖三年。有言宋代乃東方文藝復興,蓋有宋社會、經濟、都市發達,國策又重文士儒生,上繼古典,下開近世。藝文積一時盛大,社經開近世先河。夷考紹聖文藝大事,可堪一記者,竟屬蘇東坡先貶惠州,再謫儋州。流離天意人事,落魄天涯海角。西洋、東亞,復興、貶謫,此中對照,頗堪玩味。香港近歲,勢變其已至鉅,蜩螗世所難睹。我等處西洋彼岸,遙觀東亞遠鄉。遠火雖隔岸,五內實如焚。暮夕飲冰,難解灼灼。香港處其豹變之兆,大變形其肇際,大革見其初序。往昔、今日,變故、興革,遠東、大西,本土、國際,互參對照。對照之間,學界賢達、百業能士,亦必各有卓見,苟聚諸士於一堂,或足為香港未來挑燈指路,此實牛津大學香港學者協會(OxHKScholars)年來悉力籌辦首屆「香港論壇」之契機並標的。際此風雲變幻,探視香江未來。期能重思香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之特質。是以,論壇英文主題謹定為「The future of Hong Kong: Reimagining glocal citizenship」。 論壇中文主題「管錐天地,溢乎四海」對應英文主題而取義稍寬,釋義如下。 上句「管錐天地」效牛津大學校友錢鍾書所著《管錐篇》,上承《莊子.秋水》:「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香港彈丸微地,外人攬以為鏡,探視中國並東亞,而中國東亞格局宏大、文脈廣袤。欲藉香港以窺中國東亞,實無異以管錐窺指天地。穹蒼何其廣,一孔何其狹,論壇無過兩日,實管中管、錐中錐,難見人事代謝、往來古今。敝會自知其限,是故謹慎其言,忝為八方良士驛所,聚賢納才。月旦古今、評騭政經、議論得失,祈見遠路一燈,照見世界都會香港前路。是旨即以管錐略窺天地。 下句「溢乎四海」取《孟子.離婁上》:「沛然德教溢乎四海」。香港本土文化,百年蓄積,輻輳香江,流溢四海。近世東亞並中國內外交煎、變折屢經、禍亂頻仍,香港未嘗獨善。昔卜居小島者,效其力於香港;今外遷諸地者,獻其才於世界。此中種種,昭示香港何曾自外於當世、孤然於友邦。香港國際都會,福地繁榮昌盛,近友東亞諸鄰,遠交歐美各國。逮於當代,旬年有數,友鄰諸邦漸興,香港變其身份,而不改其交四海、結八方之志。知識、技術、人才,澤及諸國、有益世界。是旨即張其德教流佈四海。 疫鎖未銷,敝會擇地虛擬世界,免卜牛津、香港,亦切實用。嘉賓講者並主持,犖然有成者、年青新進者、學界領軍者、功在業界者,雖自五湖四海,今可同場共議。線上舉辦,全球連線,大利多元爭鳴。音書一鍵可傳,四海一瞬可撫。 析言論壇所議,共四大分題、十二場討論會,包羅香港藝文、史地、城市規劃、保育、傳媒、多元性向、科技、創業諸項,面面俱到。另有預錄短講、工作坊、社交平臺,亦為論壇增色。 結語之先,亦略說手書諸名。論壇中文名謹采隸書體,彰示其學術討論本質乃莊重且嚴謹,如隸書之四平八穩、莊敬厚重。與之對照,敝會中文名「牛津大學香港學者協會」則以行楷書就,表示敝會雙重身份:學術為主、聯誼為輔,兩者互為表裏,缺一不可。因而取楷體之莊、行書之靈,融貫兩者為一,既不失易讀可辨之態,又非鐵面謹嚴。若取隸書或更古之體則太拘,取行草等更活之體則太浮。隸書、行楷,論壇名、會名相對照,亦見敝會不同面相。 是以,謹代表敝會呈獻首屆牛津香港論壇。賢達交相牴礪,克廣「香港學」。祈與會諸賢各有所得,牛津克紹佳業,香港明珠永亮。謹賦古體一首,祝願論壇成功: 牛馬甘效力 津渡八方通 香蓮清且直 港埠瑰而崇 論切砥志行 壇坫達其功 牛津大學響西元1096年開始教學,正值古代中國北宋哲宗紹聖三年。有言宋代係東方文藝復興,因為宋代社會、經濟、都市都好發達,國策又重視文士儒生,上繼古典,下開近世。文化、藝術興盛,社會、經濟領先。睇返紹聖年間文藝大事,值得一提嘅,竟然係蘇東坡先後被貶到惠州同儋州。歷盡天意人事,落魄天涯海角。西洋、東亞,復興、貶謫,其中對照,耐人尋味。香港近年,變化至為鉅大,亂象前所未見。我哋隔住成六千英里咁遠,遠遠睇住呢個遠在東亞嘅故鄉。雖似隔岸觀火,實則五內如焚,就算日夜飲冰都難解內心焦灼。香港處於轉變嘅十字路口,大變初始,革新初興。往昔、今日,變故、興革,遠東、大西,本土、國際,互相參考對照。對照果陣,學界賢達、百業能士,亦肯定各有卓見,若果可以聚埋大家一齊,或者可以做香港未來嘅腳前燈,呢個就係點解牛津大學香港學者協會(OxHKScholars)年來悉力籌辦首屆「香港論壇」嘅契機同目的。面對風雲變幻,探視香江未來。希望可以重新省思香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呢個特質。所以,論壇英文主題謹定為「The future of Hong Kong: Reimagining glocal citizenship」。 論壇中文主題「管錐天地,溢乎四海」對應英文主題而取義稍更寬廣,釋義係噉: 上句「管錐天地」學牛津大學校友錢鍾書所著《管錐篇》,上承《莊子.秋水》:「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香港豆潤咁細,外人拎嚟做透視鏡噉睇中國同東亞,而中國東亞卻係格局宏大、文脈廣袤。想藉住香港嚟睇中國東亞,實在係無異於以管窺天同以錐指地。宇宙穹蒼係幾咁廣闊,而一個細窿係幾咁狹窄。論壇不過兩日,實在係管中管、錐中錐,好難藉此就話可以探討到香港人事更替、古今歷史。敝會自知個限制,所以小心講嘢,小小哋做個八方良士嘅中轉站,匯聚人才,俾佢哋可以談論古今、評論政經、議論得失。希望噉可以成為路上嘅一盞遠燈,照見香港呢個世界都會嘅前路。呢個宗旨就係以管錐略窺天地。 下句「溢乎四海」取自《孟子.離婁上》:「沛然德教溢乎四海」。香港本土文化,累積咗成百年,匯聚香江,散播四海。近代東亞同中國經歷頻繁內亂、外侵、大變革,禍亂頻生,香港從來冇一刻可以獨善其身。昔日走嚟呢個小島嘅,幫手建設香港;而家遷居到外地嘅,將佢哋嘅才能貢獻世界。凡此種種,都明確見到香港從冇自外於當代世界、孤然於友鄰諸邦。香港國際都會,福地繁榮昌盛,既同近嘅東亞鄰居做朋友,又與遠嘅歐美各國打交道。嚟到當代近十幾年,我哋嘅鄰居諸國漸漸興盛發展,香港身份雖有改變,但無改結交四海八方朋友嘅志氣。知識、技術、人才,我哋都希望可以惠及鄰國、有益世界。呢個宗旨就係擴張德教流佈四海。 全球疫鎖,敝會選擇響虛擬世界搞呢個論壇,唔洗響牛津定香港之間抉擇,亦切合實際需要。論壇講者同埋主持,有人成就卓越、有人年青有為、有人領軍學界、有人功在業界,佢哋嚟自五湖四海,而家可以同場一齊傾。線上搞論壇又可以全球連線,對多元爭鳴有莫大益處。一個掣傳訊萬里,一瞬間連結四海。 仔細睇吓論壇,我哋有四大子題、十二場討論會,包羅香港藝文、史地、城市規劃、保育、傳媒、多元性向、科技、創業咁多項目,面面俱到。另外有預錄短講、工作坊、社交平臺,亦為論壇增色不少。 講結語之前,亦略略講吓手寫嘅名。論壇中文名採用隸書體,顯示佢嘅學術討論本質係莊重而嚴謹,好似隸書噉四平八穩、莊敬厚重。相對照嘅係,敝會中文名「牛津大學香港學者協會」就以行楷寫就,表示敝會雙重身份:學術為主、聯誼為輔,兩者互為表裏,缺一不可。所以取楷體之莊、行書之靈,融貫兩者為一,既不失易讀可辨嘅姿態,又唔係鐵面謹嚴。若取隸書或更古嘅書體就太拘謹,取行草等更活嘅書體就太輕浮。隸書、行楷,論壇名、會名相對照,亦可以睇見敝會不同面相。 所以,謹代表敝會呈獻首屆牛津香港論壇。賢達切磋牴礪,全力擴大「香港學」。祈望與會諸賢各有所得,牛津克紹佳業,香港明珠永亮。賦古體詩一首,祝願論壇成功: 牛馬甘效力 津渡八方通 香蓮清且直 港埠瑰而崇 論切砥志行 壇坫達其功 (English translation mostly by others) Teaching at what is today the University ofContinue reading “會長獻辭 Presidential Remarks”

論壇簡介 Forum Abstract

牛津大學香港學者協會(OxHKScholars)恭定於2021年4月10-11日下午4-9時(香港時間)主辦「管錐天地,溢乎四海——第一屆牛津香港論壇」。羣賢薈萃線上,月旦古今。香港聚四海之眾,誠國際都會、亞太樞紐,亦深蘊在地特色,乃敝會諸員獨一無二家鄉。由是開辦論壇,雲匯中外諸賢,聚首共商。明哲良思,締於斟酌;我城眾相,探於論議。 上世紀爾來,香港動能滿滿、活力處處。邇來更變至鉅,猶過火沸湯喧,香港復處歧衢。時代大變於今日,政經巷議於市廛。論壇乃注目「香港人」,是以不務虛言,拒置我城於僅僅概念、學術諸形上清談。「香港人」也者,且真,且活,且為獨立自存個體。細察香港歷史,昔日漁港幻變,今朝東方之珠,悉由世代香港人孜孜共營而致。論壇實一影畫文戲,呈示世所未述之「香港故事」予「香港之人」——析言之,生於斯長於斯者、僑居者、卜居者、關注我城者,悉為「香港之人」,所指乃較之「香港人」更深更廣。論壇嘉賓講者,盡皆貨真價實香港人,來自五湖四海,其專業範疇、年齒、種族,乃至時區,各異其趣。聚四海賢達於一壇,談一地古今於二日。諸賢將講論其獨特故事,實無異述說全球香港公民編年宏史。 論壇近於研討會,分專門場次、討論會、講座諸項,歸四大主題,冀示香港方方面面。每主題細分三場討論,每場由兩至三位嘉賓講者並主持專題研議。四大主題如下:香港文化與歷史、香港環境及持續發展、香港社會、創新香港。 牛津大學香港學者協會(OxHKScholars)謹定喺2021年4月10-11日下晝4-9點(香港時間)舉辦「管錐天地,溢乎四海——第一屆牛津香港論壇」。到時嘉賓線上雲集,評論古今。香港聚四海朋友,絕對稱得上係國際都會、亞太樞紐,但亦有深厚本土特色,係敝會會員獨一無二嘅家鄉。因此我哋搞呢個論壇,聚集中外猛人,一齊傾吓。思辯火花之中,睇見香港嘅不同方面。 上世紀以來,香港一直充滿動感活力。近年變化好大,翻天覆地咁,香港又一次嚟到十字路口。經歷時代巨變,大家都對未來發展充滿好奇或者疑慮。我哋論壇將重點放落「香港人」度,所以就唔會將香港單單擺響概念、學術等層面去清談。而「香港人」係指又真、又活、又獨立自存嘅個體。細心睇吓香港歷史,昔日小小漁港,今日東方之珠,全部都係由唔同世代嘅香港人一齊打拼返嚟。論壇就係一齣影畫戲,將呢個世界未曾見過嘅「香港故事」帶俾「香港嘅人」——深入啲講,凡係響香港出世長大嘅、移民嘅、暫住嘅、關注香港嘅,全部都係「香港嘅人」,所指範圍比「香港人」更深更廣。論壇嘉賓講者,全部都係貨真價實香港人,嚟自五湖四海,佢哋嘅專業範疇、年齡、種族,以至係時區,都各不相同。四海賢達匯聚論壇,兩日時間傾吓香港。各嘉賓會講論佢哋嘅獨特故事,其實等同述說全球香港公民編年大史。 論壇好似研討會咁,分專門場次、討論會、講座等等,歸入四大主題,希望可以展示香港嘅方方面面。每個主題會再細分三場討論,每場由兩至三位嘉賓講者同埋主持就專題傾談。有呢四大主題:香港文化與歷史、香港環境及持續發展、香港社會、創新香港。 (English translation mostly by others) Oxford University Hong Kong Scholars Association (OxHKScholars), a postgraduate association for Hong Kong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s hosting our inaugural Oxford Hong Kong Forum, with the title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Reimagining glocal citizenship”, on 10-11 April 2021 9-2pm (BST)Continue reading “論壇簡介 Forum Abstract”

香港十二時辰:子時篇(終篇)

香港十二時辰:子時篇 時辰:子(又稱:夜半) 十二時辰位置:第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草書 論壇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 主辦組織網址:https://oxhkscholars.web.ox.ac.uk/ 析義: 「子時」又稱「夜半」,意指夜間五更之第三更,正是夜之一半。子時處兩日交界,恰如我會諸員,雖處英倫,心繫香港,身心常在港英之間。本篇解碼《香港十二時辰》系列意涵,收結整個系列,標識論壇快將正式開幕。一如英語「commencement」一詞,既指畢業典禮,亦指開端。子時啟十二時辰之首,本系列置之終篇,亦蘊上述諸義。 正文: 《香港十二時辰》系列內部邏輯解析: 總覽: 每篇整份文件控制在一千字左右並統一格式,以便閱讀。 各場次排入該時辰原因、與前後時辰場次關係見每篇「析義」及「正文」最後一段闡釋。 每篇發佈時間對應所述時辰香港時間,可對照附表「西式時段」一欄。(利申:有時趕不及出稿/寫字,實際上晚了發佈……但現代科技讓我們法力無邊:臉書可修訂發佈時間) 配合發佈順序: 不連寫相同子題。 不連出相連時辰。(注:此例未克全功。因發佈時尚有部分場次無法確定講者,發佈次序屢屢改易。到末段發覺自壞體例,然已無救。配合下例書體規則,補救方法只可為相同書體者對調時間。壞體例者任憑如何調配亦觸他例,索性一仍其舊) 順以下次序以六體書寫時辰名:甲骨、小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重覆一次成十二之數。 配合時辰順序: 相連時辰不會是相同子題。 附表可總覽全系列邏輯,並列出十二時辰與西式時段及發佈次序對照,可配合上文理解。 《香港十二時辰》系列至此終結。我們論壇再會、江湖再見。 時辰 名稱 西式時段 (四大子題)Culture and History 文化與歷史 (四大子題)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環境與永續發展 (四大子題) Society 社會 (四大子題) Entrepreneurship 創業 發佈次序 書體 子 夜半🌛 2300-0100 12 草 丑 雞鳴🐓 0100-0300 Nature Conservation 自然保育 5Continue reading “香港十二時辰:子時篇(終篇)”

香港十二時辰:亥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亥時篇 時辰:亥(又稱:人定) 十二時辰位置:第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楷書 論壇子題:Society 社會 場次:LGBTQ+ 性小眾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lgbtq.html 析義: 「亥時」又稱「人定」,意思是夜已深,人們應已熟睡安寢,安定沉靜。亥時處一日最終、夢寐深時。「性小眾」專場聚焦此人類社會長久壓抑、無代表之團體,在歷史上素被消音、忽視,故置之於歷史專場之後,猶如隱形消跡。而亥時以後,即重回子時,全新周期,又是新一天開始,亦代表人類社會漸漸開放進步,新開始如在目前。故此,將「性小眾」配以「人定」亥時。 正文: 性小眾古往今來都是其中一個最受壓抑的議題。它是人類社會其中一頭最巨型、也最安靜的房間大象。綜觀中外數千年人類歷史,這群體從來都在,但多是神隱在字裡行間,時而被珍奇視之,時而被口誅筆伐。總而言之,就是很少獲當作社會中的無害一員。正是如此,這議題在香港(其實很多地方)的不同團體中都是難得說起的課題,不論是校園、宗教場所、社區、以至是家庭,都不常見到他們獲探討以至是被談及的機會——最少,提起的機會比他們在群體中存在的比例要少得多。如此,那隱而未見的聲音,消聲在天南地北的對話之間。 雖然如此,這議題近數十年似乎漸獲重視。世界各地慢慢接納或承認同性婚姻,也有更多關於跨性別的討論,而性別研究也已廣泛獲學界接納作為一門專業學科。關於性小眾的社會權益,可以看看香港最近的例子。高等法院去年九月在一宗判決指明,香港法例既無、亦無法承認在海外締結的同性婚姻;但同一裁判官同日裁決的另一案例又表示,若在政策上(該案例針對《遺產繼承條例》)差別對待同性及異性伴侶,則違反《人權法》和《基本法》保障人人平等的原則,屬歧視不同性傾向的人。總承兩案,即是法庭沒有使香港法例從根本上接納同性緍姻,但也確認同性伴侶在社會上可以享受與異性伴侶同等的福利和權益。 「性小眾」專場請來的講者來自不同背景,能反映性小眾群體中不同位置的多元聲音。一如其他討論場次,講者同樣是既熟悉香港本土相關議題、亦對國際性小眾運動有相當程度了解,他們將對交流討論香港與國際接軌提供新見。 「性小眾」專場放在全日之終,一方面反映其受壓抑的現實,但另一方面亦反映終末有時。黑夜已深,只要稍事等待,便入翌日之首。因此,將「性小眾」置於一日終結,亦暗喻其或將迎新生,漸入光明佳境。

香港十二時辰:酉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酉時篇 時辰:酉(又稱:日入) 十二時辰位置:第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行書 論壇子題:Entrepreneurship 創業 場次:Social Innovation 社會創新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social-innovation.html 析義: 「酉時」又稱「日入」,意思簡單明確,指日薄西山、沒入地中之時。在這時段,人們已進晚膳,或是飯後小聚、休息談天之時。社會發展恆需創新,而近數十年網絡發達,世界各地經驗可知,下而上的發明變革往往可為社會注入無限動力。有謂「高手在民間」,各種意念交流迸發,或亦飯後鄰里閑聊之時萌生。故此,將「社會創新」配以「日入」酉時。 正文: 社會創新的目標簡單明確:將社會變得更好。因此,社會創新所包羅的範疇可謂多種多樣,例如貧富懸殊、普及教育、性別平等、就業自由、綠色工業、永續社區、氣候變遷、自然保育、社會公義、醫療保健、文化存續等等,凡是可以改進社會而不見現有支援的具體倡議都屬社會創新。 本專題有兩大場討論會,分別針對不同議題。一如本系列曾提及的科技創新,社會創新兩場亦屬「下而上」例子,不是由政府或大機構主導改造社會。很多時候,談及「使社會/其他人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遠遠未達到那樣的貢獻能力。論壇正好請來在社會創新上有不同年資及經驗的專家,談談像你我他一樣的平凡人如何從自己或身邊人的需求開始,一步步將心中的想法或理念付諸實行,成立或大或小的組織,填補現有社會的供應缺口,回應社會不同人士的需要。 筆者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對社會或社區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大多也是從他們的身邊開始觸發各種天馬行空的念頭。例如他們會想像有一個再無即棄餐具的城市、再無汽油車的道路,又或人人都能接受平等教育的社會,整個同齡社會都接受一樣好(或壞?)的均衡教育,然後學校教師專責輔導及生活教育。想一想,他們的想法其實都可說正在一步一步實現,而這些實現方式都靠各式各樣的社會創新組織一點一滴累積改變。 「社會創新」放在太陽剛下山、為霞尚滿天的「酉時」,亦指人類在略有社會經驗、觀察社會需要後,心中萌生改善這地的想法,然後付諸實行。晚飯後、休息前,又與他人傾談交流,或發現志同道合者、或他人所提意見有參考之用者,都能大幅幫助我們嘗試踏出一步,參與社會創新,將香港這個家園建設得更美好更宜居。

香港十二時辰:卯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卯時篇 時辰:卯(又稱:日出) 十二時辰位置:第四(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隸書 論壇子題:Society 社會 場次: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媒體與傳播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media–communications.html 析義: 「卯時」又稱「日出」,意思明顯,指日之初出。本系列將「媒體與傳播」專場置於「語言」專場之後,乃謂語言出而後成傳播溝通,如日光初出,自極東漸漸灑遍全地,一如媒體將語言、資訊及知識慢慢帶到八方。溝通與資訊傳播,亦是人類自我組織及形成社會的關鍵要點,因此「媒體與傳播」承「語言」專場之先、啟「城市規劃」專場之後。故此,將「媒體與傳播」配以「日出」卯時。 正文: 網絡未興之時,媒體與傳播屬社會及國家管理極致重要的一環。試想像就在十多年前,智能電話尚未普及;再上溯十多年,互聯網同樣初入公眾視域。短短數十年,人類由倚重官方報告板、信任的人口耳相傳、可靠的大氣電波,發展到今天人人皆可自行fact check。然而,獲取資訊看似變得更為容易,是否也意味我們可以更接近真相?資訊與真相之間,究竟相距多遠? 常言道「觀點與角度」。在這資訊爆炸的世代,我們看似更容易獲得資訊,也更容易參照比勘不同角度,但事實又是否如此直白簡單?在這變幻不已的香港與世界,今天的我們究竟是更容易接近真相,抑或更容易被干擾得暈頭轉向(或稱帶風向)?無可否認,香港因其特殊歷史背景、文化特質、經濟發展、制度結構,一直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樑。這橋樑既雙向亦多功能。可惜近年香港變化極大,可謂面目全非,這道橋亦恐難如昔。曾經,香港有不少記者努力報道真相,但在現今這政治氣候及大環境,亦需嘗試轉型,在這高壓環境下,尋找一息尚存的空間。 論壇請來幾位嘉賓,都與傳媒行業有或多或少的關係。他們不一定是傳媒界別中堅,但都對中港傳媒行業有相當認識,能提供他們的「香港故事」。 將「媒體與傳播」放在「日出」之時,當然亦希冀香港傳媒界可以如日之初昇,普照世界,將真相帶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也值得我們思考,日出是晨光熹微之時,如此微弱光線,實亦需小心為事,不然則撞牆碰壁,焦頭爛額。願香港傳媒界努力不懈,繼續發光發熱,為我們帶來真相,照亮香港前途。

香港十二時辰:戌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戌時篇 時辰:戌(又稱:黃昏) 十二時辰位置:第十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小篆 論壇子題:Culture and History 文化與歷史 場次:History 歷史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history.html 析義: 「戌時」又稱「黃昏」,意指日落過後日光收斂、天漸昏黑的時候。這時段屬晚上五更的第一更「初更」(因此「三更」正好是「半夜」),亦是照明相對不發達的古代就寢之時。歷史記載過去、展望將來,而人類大多以就寢標記一日終結,故在此人文活動休止之時,正宜反思記載一日大小事,總承過去、下啟新章。故此,將「歷史」配以「黃昏」戌時。 正文: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香港歷史」?回歸後屢見中港矛盾,加之近年社會運動漸多,關於香港本土的一切似乎越來越多人談論,因之不論「粵語」、「粵文」、「香港歷史」、「香港文化」悉備受關注。 說來漸愧,筆者雖一直以香港人身份自豪,自小卻對「香港」認識極其膚淺,倒對古代中國甚感興趣,而此個人歷史其實亦切本場次的研議主題:如何推廣「香港研究」(Hong Kong Studies)。說到中、小學裡的香港,筆者小學時仍有社會科,然後初中有經濟及公共事務課。前者側重介紹香港概況,後者則較多提及香港如何從滿清落入英國。有趣的是,香港在中國歷史課上卻幾近缺席,有的只是「考試都唔考嘅」課外參考片段(而且教時緊迫,該些片段往往跳過不提),而更重要的是,不論回歸前後,香港都必然是在中國/東亞這些大框架下敘述。記得前年回港,筆者特意參訪李鄭屋和三棟屋。這兩處重要歷史遺跡,筆者只曾在小學教育電視上見過,別說十八區,連它們在港島、九龍,還是新界也不知道。 筆者後來投身古代中國研究,或多或少也與這些「訓練」有絲絲點點的逆向關係。初中是筆者的啟蒙時代。那時中文課讀的都是年日久遠的不朽經典、文人名篇,而中史課則是輝煌絢麗的戰國爭鳴、漢唐盛世。那時候自己家境改變,不自覺開始寄情書本、身學合一,那時讀的,至今都是筆者至為重要的精神財富。由此,筆者漸漸將興趣與關注牢固地錨定在那悠遠綿長的古代世界中,然後一去不返。因此,也許可以從另一方面說,正正是因為「香港」論述的缺席,筆者在思想與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時候,自然而然將心思寄托在古代中國,一步步與活著的香港、流動的現世漸行漸遠。 「歷史」專場配以晚間「戌時」,也是想我們可以在這一日之終、夜闌人靜之時,靜心反思,對鏡自照,想想所發生種種,亦計劃來日,懷抱希望,勇敢活下去。「黃昏」不單代表一日之終,也可以極致優美,因為古人曾如此詠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香港十二時辰:申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申時篇 時辰:申(又稱:晡時) 十二時辰位置:第九(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甲骨 論壇子題: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環境與永續發展 場次:Climate Resilience 氣候恢復力 場次網址:http://www.oxhkforum.com/climate-resilience 析義: 「申時」又稱「晡時」,意指正午已過但未及黃昏的時段。亦作「餔時」,指吃晚餐的時候。申時屬下午中至末段,於十二時辰中位置稍靠後。將「氣候恢復力」專場置於一日稍晚位置,象徵人類文明發展多年,近年始多注意環境保育,務求與自然互利共生。而且,晚餐時段乃一天辛勞工作後,古代平民多務農維生,生計所繫、一粥一飯,實亦自然餽贈,天候善惡,最牽人心。故此,將「氣候恢復力」配以「晡時」申時。 正文: 說起環境、永續發展與氣候,一如本系列前曾述及自然保育專場,都是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相處哲學。相對自然保育重視自然生態,永續發展概念則與人類社會的關係來得更為密切。小至外賣餐具、廢物回收,大至再生能源、零排放都市,都是永續發展必不可少的項目。 記得中學時上英文課,曾有一次要我們討論核能主題並寫短文報告。那時意見頗一面倒,覺得這只是人類為了省錢、省成本、支持工業城市發展而製造的一些高污染發電技術。到很多年以後,才慢慢認識到原來核能也是替代燃煤發電的重要選項,因它是相對清潔得多的能源。那時才知道,核能也是人類早已開始思考如何不耗盡地球資源去使文明可以存續發展下去的嘗試。今天香港,大半電力供應仍是來自化石燃料,亦佔香港碳排放量大半。相對的,英國近年碳排放量卻穩步下降,而且數月前承諾,到2030年時將比現時再減少約七成排放量。 「氣候恢復力」專場請來的講者都有在香港及世界各地參與建設永續社區的經驗。他們不止對將香港的永續發展政策各有見解,也能將外國經驗帶入討論。也許從他們的分享討論中,我們也可以反思自己小至日常層面、大至社區參與各方面如何使自己所愛的地方變得更為宜居。 將「氣候恢復力」放在吃晚餐的「申時」,亦使我們可以想像桌上晚膳如何與永續發展接軌:下班後到市場,那裡有世界各地運來、坐過飛機或船的蔬果魚肉;回家開燈、起爨,炮製美食。這些都可使我們聯想,我們會否希望他朝的香港、未來的「香港之人」,都能活在綠色而美好的香港,都能繼續享受大自然的餽贈。

香港十二時辰:未時篇

香港十二時辰:未時篇 時辰:未(又稱:日昳) 十二時辰位置:第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草書 論壇子題:Culture and History 文化與歷史 場次:Film Studies 電影研究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film-studies.html 析義: 「未時」又稱「日昳」,意指正午剛過,太陽傾側,漸次西沉。電影與科技發展、人文聚落息息相關,若無兩者之出現,則電影亦無由誕生,而電影亦最能反映城市人文風貌,故將之置於科技、社會數場之後。再者,午後日光遲遲,飯後傭懶,日之已昃,最宜閒坐家中,與摯愛親朋共觀電影佳作。故此,將「電影研究」配以「日昳」未時。 正文: 說到電影行業,若說哪個地方可以由一小小城市帶起一類電影文化,那必定是香港。這當然也與近代東亞歷史密切相關,上世紀中期,在香港穩步發展的同時,東亞其他地區仍是百廢待舉。但不論如何,事實是香港曾有數十年統領東亞影業,亦是世界重要電影產業基地。若說「港產片」一詞曾是亞洲電影的代表,恐怕並非虛言, 伴隨著其他東亞地區經濟起飛及文化產業漸興,近年香港電影業已備受擠壓。當然也因為科技進步,走入電影院觀影的人次也不可避免減少。不久前剛宣佈全線結業的UA院線於1985年開業,其實正見證了港產片由全盛至現在謀求轉型的時期。說起戲院,筆者身邊對電影稍有涉獵的朋友都會說,入場觀影與在家觀影的感受不可同日而語。入場有集體互動、巨大屏幕、立體音響等等體驗,是在家觀影無法做到。雖然如此,全球疫鎖足有一年,筆者也相對多了在網上看電影,補看了一些經典之作。或許,當更多人對電影本身產生興趣,也是港產片嘗試轉型的契機。 論壇設「電影研究」專場,請來幾位香港電影業中位置不同的專家來探討香港電影發展。他們背景各異,有藝術片專家、商業片導演,也有前線演員。不知道他們在這個文化藝術產業備受考驗的世代,會對香港電影發展有甚麼見解? 「電影研究」放在「日昳」,意義也在於日雖漸西,卻仍保有其照亮萬物的能力,一如電影能從各個方面反映社會人情。希望今後香港電影業的發展能找到自己的道路,以其獨特角色參與世界電影業大家庭並繼續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