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1, A Day of No Significance[1]


全文刊樊善標、陳燕遐、馬輝洪(主編):《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2015年)。下文為最新版


天空灰沉沉的。下了火車,[2] 準備迎接今天的兩堂共六節課。

今天這課,是整個學期當中難得較受學生歡迎的「春日郊遊」。我們約好了在「斷橋」相見。[3] 說實話,沒多少學生喜歡上我這個必修的中文課程的。原因卻斷不是咱家中文大學的學生蔑視中文,也犯不著祭出「一代不如一代」之類的話壓死這些師弟師妹。原因再也簡單不過:世上沒有多少人喜歡被迫做事。雖把集合時間定得比上課時間晚半小時了,結果不出所料,例遲的例遲。這就應驗了我在課上的話,說:「八半所以遲到是最沒道理的辯解。遲到是一種習慣,一旦養成了,我給你改到十半、兩半、六半、晚上八半,你也得遲。」可幸,出席的人也不少。

說是九時,其實要等二號校巴,九時十五分我們才正式離開大學站廣場。郊遊首站是新亞,走到「天鈞獨照」的圓形廣場,[4] 正式開始以「郊遊」包裝的「中大文學散步體驗」課,今天週四,是我這個禮拜的第四次(下午便是第五次)。照樣,跟大家打個招呼便開始。七、八個月前,我一直憂慮:同樣或相近的課程內容,可能得在每個禮拜重覆演說好幾次,怎樣保持第一班的教學質量與第五班的不至相差太遠?會不會第一班講得興起,到第五班已是強弩之末?或相反,第一次演說時不知大家反應如何,蒙混過關,到第五次時方有最佳的教果效果?開學前後,常跟幾位跟我同樣是初入教職的同事聊起,[5] 我的思緒總會不期然飄到希臘神話人物西西弗斯(Sisyphus)身上,暗自莞爾。

上午班的同學挺幸運的,是有下過幾滴小雨,卻無礙行程。週二下午那班的同學可沒這種福氣,大雨腰斬了。當然,這課的同學不會曉得週二的同學有多狼狽;而那群學生也無法得知一課完整的「中大文學散步體驗」是長甚麼樣子。只有我是他們的公因數(common factor)。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完全知曉的,這就如我們無法完整的瞭解一個人,縱使你跟他日夜生活,你也不可能百分百瞭解他的每個方面。要是,我沒有為人師表,也無法體會當年老師的思想,不會曉得:原來課堂是需要設計的,要有張有馳;原來站在講臺上,學生的反應一目瞭然;原來你無心戲言的幾句笑話,是有聽者真誠的把它看作珍貴的知識的。養兒方知父母恩,事非經過不知難,說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午飯小休,天空仍是灰沉沉的。總結本學期四班的反應,思考一下最後一班的特點,籌算需要微調的地方。這年教學,說實話,所學的比所教的要多得多。除了各種已淡忘──甚或是不曾在意──的語文知識,還走了無數趟與人對話的心靈之旅。這眾多旅程當中,最重要的,竟是跟過去的自己對話的旅程。我常說,為師者要時刻緊記自己昔日當學生時的心態,一旦忘記,必然無法備好一課。這天郊遊,正好充當過去的我的一個總結。因為,那些關於中文大學的書寫,以至是四書院的院歌、院訓、院徽,早在入讀中大以先,我便曾經反覆閱讀它們來企盼大學生活,曾經把它們當成寂寞生活的調劑。如今,它們已成了案頭的教材、簡報裡的篇章、學生手上的讀物。重遇故人,仿似翻揀舊照,撿拾一地狼藉的黑白的瓜子殼。[6] 後來,如願進了中大。再後來,當了研究生、宿舍導師、研究助理。再如今,轉任教學,大學很多地方都有我的足跡──我甚至還偷偷攀上過新亞水塔的塔頂。[7] 這天,這學期最後一次帶領學生遊覽中大,其實是把一部分過去的自己跟現在的他們分享,尋找中間的互動、對話。

這是我本學年最後一次以教導者身份踏上百萬大道。百萬大道一向是中文大學最好的地標,幾位老師都有選讀王良和先生的〈百萬大道〉,似乎他的書寫就是最佳的參考對象。雖是如此,就是用同一份教材,從沒有兩個老師的教學模式是一模一樣的,也不可能。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格,都踏著自己的步調,都走上不同的道路。道理就像同一條百萬大道、同樣的大學三年(現在是四年了),大家的觀感也必然千差萬別,彼此的百萬大道都不一致,畢竟校園風景,人人記取不同。[8] 再者,樓房會更變、花樹會凋零、人事會代謝,這條百萬大道也許人聲鼎沸,也許寂寞無人,也許陽光普照,也許大雨滂沱。這些學生有大學首年的,也有已到五年級行將畢業的,祈願每一位也找到屬於自己的百萬大道,也願意──而不是交功課式被迫的──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與體會,不論陰晴圓缺。

過了差不多整個學年才發現,原來學期初我是過慮了。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班別重覆演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重覆,在你與不同班別、學生互動後,你們會互相影響,日新又新,每次都是一個新的人在講臺上講說。老師與學生,是在經歷一場互為因果的教學旅程。要是單純的重覆,說實話大學校方搞幾個補習社的錄像班(video class)不就結了,犯不著浪費金錢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再者,此正恰如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所言:「我們重覆的行為成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並非行動,而是習慣。」(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refore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每次「郊遊」,總愛問他們:為甚麼選這個學系?是第一選擇(事實上及心理上的)嗎?進來以後,有後悔嗎?他們有的當然矢志不悔,但也有不少歷經周折、轉系失敗、艱苦奮鬥的故事。很多時候,他們的經歷及反思讓我覺得自己太稚嫩了,自己才是學生。這些經歷都讓我覺得,教學畢竟是快樂的,誠如孟子所言。雖然,學生常常「埋頭苦幹」(Whatsapp之類的),常常希望「頹過」,常常抱怨「八半太早,十一半冇飯食,兩半飯氣攻心」。但是,生命確然是大自然最無私的饋贈,而育人就是接收與享受這份饋贈的最佳方式。課堂可以看見這些生命的智慧,而每一篇交上來的文章、聊天時所說的一切話,就讓我看見生命的悸動。

一天的課完結了,匆匆又回到火車站。拋下大而熱鬧的大學在後頭,獨個入閘。每次熱熱鬧鬧的在大學上課、搞活動、遊戲、教學以後,回到大學站,總能提醒我,我們大都孤家寡人來到大學,又孑然一身離開,彼此都是寂寞慣了的人,[9] 在廣播聲中飄來,又在入閘機聲中飄去。[10] 其實人生這課堂嘛,不外是一場又一場lost & found的遊戲,重重覆覆,沒有終點的。[11] 我見證過無數否認命運的人,極力尋索那他們深信是失散了的靈魂伴侶,然而,尋覓道上,卻不斷撕碎、丟棄自己的個性。這究竟是「尋找」?還是「丟失」?我覺得,人生就是一臺巨大的旋轉木馬,我們兜兜轉轉,終究還是要回到起點。不過,不管怎樣,要數整個中文大學我最愛的地方,卻是這個嚴格來說不屬於中大的大學站。眼裡望著鐵軌,耳中聽著鐵輪與廣播的聲音,心思便會沿著火車軌伸展蔓延。我當然沒有、也無法充分體會余光中先生筆下的家國鄉愁、羈旅之思,我的想像不過是一個──也可能是每一個──中大學生的想像:想像下課後、週末時「出城」的各種吃喝玩樂,想像下課後見見朋友、見見心愛的另一半,以至想像畢業後離開大學,到社會、到世界各處闖蕩。在大學遇見的大家,因火車站而聚,你來自天水圍他來自將軍澳她來自荃灣我來自沙田;亦因火車站而散,你北上回大埔他過海去銅鑼灣她越站而過回馬宿我約了朋友過大圍。一切的快樂與哀愁,都因之而延伸。多少感情因火車軌而連接聚合,多少感情褪減後也隨火車軌而遠去離散。火車是「因為」,也是「所以」,是文首,也是總結。

天空灰沉沉的。踏上火車,回家去。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一日(週四)

於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G13室


  1. 化用黃仁宇名作《萬曆十五年》之英文名稱:「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有指此亦與英國大文豪王爾德(Oscar Wilde)所創劇名A Woman of No Importance相類,英雄所見,純屬巧合。
  2. 那是「火車」,而不是「港鐵」。我承認我是有點保守。但你得體諒,在香港這份文本裡,前者與「地下鐵」對舉,恰如其分的說明了兩者的特色,而後者不過是一個品牌;最重要的是,余生雖晚,亦不至於太晚,先賢關於大學的一切書寫,均以「火車」稱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3. 有傳該「橋」為校方與港鐵爭取開通新入口失敗之遺骸。道聽途說,毫無實據,不足為信。有友人戲稱為「斷背橋」。本著格林兄弟及《詩經》歷代詮釋者的雅化精神,姑且將之與西湖十景比擬,稱為「斷橋」。
  4. 《莊子.齊物論》:「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
  5. 特別感謝馮景禧樓G13的梁樹風師兄及紀軍娜師姐這些年來的照顧。這年頭無私的人太少,G13那臺無償奉獻的列印機是梁師兄的恩賜;這年頭認真的人也少,我們幾位老師所犯的語法及普通話發音錯誤,泰半由紀師姐糾謬。
  6. 張愛玲:《連環套》:「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嚥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惟有那滿地狼藉的黑白的瓜子殼。」
  7. 可不是保安組疏忽照顧水塔。當時適值水塔洗刷外牆,準備迎接新亞五十週年校慶,我藉棚架之助攀到一樓,再由新亞水塔甚具特色的大通風口跳入。
  8. 盧瑋鑾:〈校園風景〉語。
  9. 張愛玲:《半生緣》語。
  10. 陳之藩:〈寂寞的畫廊〉:「一位哲人說的好,人類的聲音是死板的鈴聲,而人間的面孔是畫廊的肖像。每一個人,無例外的,在鈴聲中飄來,又在畫廊中飄去。」
  11. 「lost & found」字面意義謂「丟失及尋回」,而其一般中譯為「失物認領」。本文兩義並用,既指從「丟失」至「尋找」之過程,亦指「尋回」失物之結果。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