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刊《新亞生活月刊》(2007.09.15):http://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1665996x_v35_2007-2008_01.pdf。下文為最新版
本屆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的主題是「『論語』與修身」。一如既往,本屆亦有來自香港、中國內地與臺灣的中學老師,約五十人聚首新亞書院交流學習。短短七天六夜的研修班,不但讓學員在六次講座和研討中增益其對推行中華文化教育的技巧與熱誠,最使筆者意料不及的是,連筆者亦在研修班中收穫極豐。
首天開幕禮,錢胡美琦師母道出關於「游於藝」的往事,可說無意中將研修班「定調」。徐幹《中論.藝紀》云:「通乎群藝之情實者,可與論道;識乎群藝之華飾者,可與講事。」
從研修班的正規課程言,學員「通乎群藝之情實」,其涉足面從文化遺產崑曲與古琴始,到探討《論語》所說的立志、修養,到討論推行中國文化教學的方法與可能性,到一窺中國文化將如何浴火重生。每一次的講演與研討,都教筆者稱慶沒有錯失如此精彩的思辯。比方說關於《論語》修養之教,講者謂修養乃是自我生發的力量,不假外求,不依賴他人的肯定與稱許,從而使人成為一自由人,不為他物所捆綁,達致真正的自我意識的覺醒,是自我情感的真實流露,不弄虛作假,喚發真正的生命之道。又如關於真正的不朽,真正的不朽不在於「不絕祀」,真正的不朽在於歷史上的長存不息。物質生活、家族血脈上的長存只是一個個體,真正的長存是群體在歷史發展中得以存留。而人重視物質是生來的本能,因為人都要生存,但禮儀法度正好可以把人加以引導,把「生活的人」提昇到「社會的人」的層面,從而使著眼於個人變成著眼於群體變得可能,亦使人對群體有所貢獻一事不違反人重視個人物質生活此天性。
從研修班學員的生活言,學員「識乎群藝之華飾」,甚教筆者汗顏。在飯桌上一舉手一投足,都儼然具有法度。比方說削蘋果皮如此簡單的手藝,其實亦大有文章。手上一柄小刀,將之以一定角度擱在蘋果邊上,稍用力一按,不握刀的手慢慢輕推,不徐不疾,不溫不火,不能削去太多的果肉,更不能讓果皮折斷,運刀脫殼,渾然天成。對學員而言,削好一個蘋果是一頓飯的美好終結,也是同桌比手藝的大好機會。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在現代難得安排射藝比賽的環境中,學員能把握生活,著實使筆者體會到文化生生不息的新生命。而學員精心安排的綜藝節目,最使筆者體認貴為中華兒女的自豪。由於學員來自五湖四海,東至臺北,西至烏魯木齊,南至香港,北至哈爾濱,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學員所操的鄉談自是各異其趣。學員各自用鄉談說話,或莊或諧,然後要在坐人士猜出內容。游戲之間,學員不但彼此增加瞭解,還能認識不同方言區微妙的異同。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不正是此意嗎?
徐幹在「通乎群藝之情實者,可與論道;識乎群藝之華飾者,可與講事。」數句後謂:「君子兼之則貴也。故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是為本屆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的最佳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