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美德與現代生活


全文刊蓬瀛仙館(編):《忠孝美德與現代生活:徵文比賽作品集》(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獲優異獎(高中組)。下文為最新版


何謂忠?何謂孝?兩者與現代生活又有甚麼關係?這些傳統理念在今日看來,是不是已經過時了?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我們還有需要將忠、孝等的傳統美德在今日保存嗎?這些問題,真值得每一個現代(或說是後現代)的中國人好好想一想。

所謂忠,我們一般首先會想到「忠臣」,其實忠的本義是為人作事時盡己本分的意思。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曾子亦說:「吾曰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臣之事君實際上也是替人作事,因此「忠臣」本身是就「盡己本分」此行為作進一步論述時說的。「忠」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先對「忠」的對象有應盡的責任,如果沒有此一責任而對別人「盡忠」的話,那是「義」。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有為君死難殉節之責而死難殉節者謂之忠;無為君死難殉節之責而死難殉節者謂之義」,這是就「忠臣」與「義民」的分別說的。怎樣才算是「為人謀而忠」呢?簡單來說,接受了別人的請託,切切實實地去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給予對方最佳的結果。可是,這個「最佳結果」須是就事情的本身而言的,必須合乎中道。「過」與「不及」俱不是「忠」。舉一個例子說明:建築工人接受了請託,要建一座住宅大厦供一般市民居住。工人突然心血來潮,額外為每一個單位加了一個陽台、添了兩個窗花。表面看來,這不是比建一般的住宅大厦更好嗎?建築工人不是「更忠」嗎?這是屬於「過」的表現,因為建築工人的決定,也許承建商要承擔更昻貴的建築費用,也許會使得小市民因能力不足以承擔而放棄購買。反之,如果工人偷工減料,建一些「豆腐渣」樓宇,長遠也會影響承建商的聲譽,亦危及住客的性命安全。這是屬於「不及」的表現。可見,「忠」必須持守中道。

所謂孝,從學理上定義,就是對父母「盡忠」,《孝經》說:「夫孝,始於事親」。古代「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因為惟有一個人可以對他的父母「盡忠」,才可以要求他對直系親屬以外的人「盡忠」。反之,一個人若對其父母養之教之的恩惠尚且不知圖報,甚麼時候才可以教他對君上盡忠?忠的對象是別人,就是「我以外的人」,而孝的對象則是父母。兩者所表現出來的道德意識相仿,而對象則不同。「孝」是要求先有內心的敬,進而有外在的行為的。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我們只懂得「供養」父母而無內心的敬,則與豢養畜牲有甚麼分別?可見,跟「忠」一樣,孝也是「過猶不及」的,偏激的孝等於是「愚孝」。舉例言之,順從父母是孝的一種,盲目順從則不一定是孝。孟子曰:「不孝有三」,趙岐注曰:「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意指對於至親的說話不加判斷而盲從,不但不是孝的一種,更是不孝的行為。

在現代生活之中,我們如何可以將忠、孝美德實踐出來,達致「善人心」?首先,我們必須對兩者有一個比較全面而概括的認識,惟此方可以行出真正的忠、孝。所謂「知行合一」,若然對兩者的定義拿捏不準,只會造成反效果。正如在近代以來備受批評的愚孝,那些相信「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的人,便是當中的表表者。要對忠、孝有所認識,得先從知識基礎上著手。從古代的文本當中,我們已經可以發現不少對於兩者的詮釋。究竟這些東西對於現代人還有甚麼意義?這個可以加以討論,以深化我們對忠、孝的理解。例如《禮記‧祭義》云:「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個定義是否還適於現代社會?如若已經過時,有甚麼更好的做法可以代替?又如是否正如《孝經》所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聲於後世,以顯父母」就是「孝之終」?透過理性的分析,可以使我們先對忠、孝有正確的觀念。要認識忠、孝,其次可從實際生活(不分古、今)的例子引導我們思考兩者在大原則底下的權變之道。例如《二十四孝》中晉人王祥的卧冰求鯉,違背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原則,卻成全了孝之真義。《後漢書》記載遼西太守趙苞與鮮卑人作戰,鮮卑人在偶爾的機會下俘虜了趙苞的母親及妻子,以此要脅趙苞棄守,苞只能哭著遙對其母說:「昔為母子,今為王臣,義不得顧私恩、毀忠節,唯當萬死,無以塞罪」趙苞選擇了進攻,退賊後,知其妻、母已遇害,將兩人殮葬以後,苞嘔血而死。在這樣的情形下,趙苞好像是選擇了忠而放棄了孝,這樣的選擇對嗎?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北宋程伊川便提出了以下的觀點:在此情形下,苞應馬上辭去太守之職,將職權委與他人,然後苞以個人的名義,往救其母。然而,如此又衍生另外一些問題:苞突然離職,使得漢軍「臨陣換將」,有可能導致漢軍戰敗,苞成為禍首,是為「不忠」;原來鮮卑脅持苞之妻母為的是迫苞棄守,現在苞離職,等於是自動放棄了「談判籌碼」,有可能會因此救不了妻母,是為「不孝」。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深化我們對忠、孝美德的認知。

其次,我們須立定行忠、孝的志向,堅定不移去行。子曰:「君子立恆志」,又曰:「力行近乎仁」,認知以後便是實踐的功夫,之前所學過的基本原則、討論過的通權達變,都有可能在我們躬行實踐時有所改變。惟有在實際的應用當中,我們所學的才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而忠、孝美德才是真正的在現代生活當中呼吸。

沒有忠,基於人有惰性,我們行事為人很可能會得過且過,辜負別人的期望、浪費自己的生命。沒有孝,我們對於教我養我的至親可能不懂得尊敬,只認為「養」便是「報親恩」的全部內容。縱然在現代社會當中,忠、孝似不多被人提及,但只要我們對之珍之重之,兩者還是不減其存在意義與社會功用。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