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貫中西,出入四部──記第二十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全文刊《新亞生活月刊》(2007.05.15):http://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1665996x_v34_2006-2007_09.pdf。下文為最新版 本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有幸邀得柳存仁教授擔任講者。柳教授共主持三講,分別為:「《論語》與《春秋》」、「中國傳統小說的演變」及「丘處機傳」。三講均參與者,可說已初步涉獵中國傳統學術之大體。自西晉至清季,中國學術以經史子集四部為分類準則,晚近因國情改易,四部分類方漸式微。然四部分類仍為研習中國傳統學術所不可不知者。柳教授之三講,正能囊括四部,無一遺漏。 第一講「《論語》與《春秋》」,屬經學範疇。柳教授指明,讀《論語》當先知《春秋》。《春秋》既為孔子所定,又能反映春秋末年之社會。孟子謂「知人論世」,倘欲得知孔子,則當先知其所處之社會形勢。由是讀《春秋》則知孔子身處之時代,從而更易理解孔子之思想及其行動之原因。春秋時代,弒君、殺父、近親亂倫……時時有之,可見孔子乃身處國家危亂、社會失序之環境。孔子之理想,正為其回應當代處境之反映。知孔子之世,然後讀《論語》,則自能明瞭孔子之行事為人。 第二講「中國傳統小說的演變」,探討中國傳統小說的成型過程,中國小說屬集部。柳教授認為,先秦時代之故事寓言,實已備後世小說之內容。漢代則粗具雛型。至唐代,柳教授舉中國固有之泰山府君與佛教概念當中之閻羅兩者之關係為例,說明佛教之傳入,對中國傳統小說帶來不少影響。鬼神之說素為中國傳統小說之常用題材,唐代以前,泰山府君素為管理魂魄之最高長官,至佛教傳入,其地位漸被閻羅所取代。是以,探討中國傳統小說之成型與流變,不得不重視佛教傳入之影響。 第三講「丘處機傳」,講述全真道人丘處機之生平,當中牽涉極多《道藏》文獻,《道藏》歸子部。柳教授歷述王重陽至丘處機之歷史,為聽講者指涉研究全真教歷史以至宗教歷史之門徑。柳教授指出成吉思汗召對丘處機,並稱其為神仙一事,對全真教之發展極為重要,奠定全真教在蒙古治下之中國之地位。柳教授以其過人毅力及精神研究道教,曾費兩年時間通讀共一千一百二十冊之《道藏》,並作五十冊筆記。是以柳教授勉勵學人,治學當從基本著手,細讀基礎資料,作科學研究,如是方能得正確結論。 細意察之,首講經,次講集,三講子,史部何在?其實,三講均牽涉史學考證。《春秋》固為史書,而柳教授講述中國傳小說之成型歷史、丘處機生平在全真教歷史之地位,無一不需歷史資料文獻作旁證。近世,各國流行「博雅教育」,謂育人必先使之成通才,再尋覓其專業。以中國學術言之,柳教授於四部無不涉足,窮究中國學術,縱橫游弋,逍遙其中,又不囿於中國固有之研究成果,舉凡日本、西方之研究成果,亦在所涉獵,適足為「博雅教育」之最佳典範。本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短短三講,已足使聽者管窺中國傳統學術之瞭闊,及有幸一瞥這位身處現代社會,而能結合中外研究成果、兼治中國四部學術之學人。「學然後知不足」,適足概括筆者之感受!

新亞建築.新亞人文

全文刊《新亞生活月刊》(2006.11.15):http://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1665996x_v34_2006-2007_03.pdf。下文為最新版 引言 新亞書院,至今共歷「桂林街時代」、「農圃道時代」及「馬料水時代」三期,吾人今日所處,即為「馬料水時代」。余生也晚,未能親歷新亞草創之兩個艱險奮進,奠定新亞精神基礎的時代。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五年,為「桂林街時代」;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七二年,為「農圃道時代」;一九七三年至今,即為本文所稱之「馬料水時代」。抽象之精神及概念,必須透過具體之事/物/人來表現,如此抽象概念本身在世上方能有所寄有所寓。錢穆先生云: 我想所謂精神,總是針對著某種物質而說的。總是依隨著某種物質,而指其控制、運用、和期望其能有某種的表現和到達的理想而說的。 本文即擷取馬料水處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所屬諸建築,探討所寓之文化意義與審美功能。 錢穆圖書館 本圖書館以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先生命名。甫踏入,即可見錢先生之銅製頭像。由是告誡新亞學生,不可忘卻一眾勞苦功高之創校先賢,若非前人種樹,後人必無乘涼之可能。是故進入圖書館,當思努力上進,此正呼應新亞學規重「求學」之首二點。 步上閣樓,驀然回首,即可見李潤桓手書錢穆先生一生的最後一篇文章〈天人合一論〉,此文章乃錢先生寫於九十六歲時,原名〈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頁獻〉。李氏楷法遒美,細細讀來,既得錢先生謂中國天命人生不分之論,又能欣賞中國楷書之美。 當人入圖書館,身處書海當中,即可俯拾吾人幾千年來所累積之人文文化。而閣樓又不時舉辦藝術展覽,讀書之餘又可駐足細覽。《禮記》云: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人生天地間,秉五行之秀氣,實天地之心,人立其中,為人類文化及知識所包圍。即便執書坐於一角,亦無逃天地之間,此即天一合一之又一展現是也,是錢先生遺作之極佳注腳。馬料水時代之新亞書院,最少有兩處建築對錢先生此文作出申述,另一處為合一亭,此建築下文將另詳述。 圓形廣場 不得不說說新亞人無不感到自豪的地方──圓形廣場。此露天廣場由馮成先生捐建,採羅馬古劇場式設計,傳音效果甚佳。廣場上的兩扇圍牆載有新亞歷屆畢業生的名字,因此,每一個新亞人都可以說是跟新亞結下「不解之緣」。兩扇牆分別寫有「新亞書院」及「New Asia College」字樣,學生、校友、遊人每至此,必知已至新亞書院。 圓形廣場之設計適與北京天壇圜丘之設計同,圜丘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稱為太陽石或天心石,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欄板反射,形成顯著迴音,圓形廣場之中心亦能營造此迴音效果。故於圓形廣場之中心,是即得其環中,非但能體會莊周天均獨照之理,餘音裊裊,綿延不絕,亦可知人與物實乃齊一,本無分別,物象世界環抱人,人亦處物象世界之中,彼此和諧並存。而圍牆上諸師兄師姐,則勉勵新亞人勿忘其本,亦知人文世界之教育即為教人敬愛自然,敬愛人類之歷史與文化,敬愛人類之歷史與文化,則當自敬愛身邊之歷史文化為始。 水塔 此水塔與聯合書院之水塔,並稱港中文大學兩大地標,蓋兩者所處之地望加上其高度,皆為中大最高之建築物(姑不計算新建之衛星遙感地面接收中心)。新亞此水塔又稱為「君子塔」,而聯合水塔既與之相對,亦有「淑女塔」之名。觀兩者之外形,可知聯合之淑女,線條優美,裙襬飄揚;而新亞之君子,則外型剛勁,巍然肅立。 竹為君子之友,竹外直,是即君子之寫照,新亞水塔之外型亦因挺直而被稱為君子塔。君子虛懷若谷,虛心自恃,竹枝中通;君子自強不息,竹外體正直,挺拔剛正,其節明晰可辨,且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君子厚德載物,莊敬自強,竹之用途甚廣,可製作涼蓆、窗簾、地毯、工藝品、扇、餐具,又能浮水,載重力強,竹又可食用、製酒,竹香亦作食物之調味;君子德被四方,澤及小人,竹「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山有竹則山青,水傍竹則水秀,竹令人雅,東坡謂「無竹令人俗」。由是可見,君子之德,實與竹之德相貫,君子塔正直之外型,儼然具君子之風,觀之則可感其精神而得化。 孔子像 新亞雄崌山之巔,立雪君子仰聖賢。君子塔下,立著一位千古不滅的偉人銅像。那就是集禮樂教化之大成的至聖先師孔子。試想像一下,君子就像北宋時的楊時、游酢,見老師程頤在打盹,便不敢打擾,恭恭敬敬的立在門外,當時天降瑞雪,兩人侍立不去,至頤醒來時,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深了。君子塔伴著先師,正好予人如此想像。 孔子像立於南方,面向正北。孔子面北而立,為孔子故鄉山東曲阜所在,是知孔子心之所嚮,即其故地是也,《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孔子之去父母國,遲遲不欲行,可見其念故國之情之深。試想昔日錢唐諸師,國內赤化,匆匆南渡大英殖民地。亂離中、流浪裏,中華民族、中國文化,莫不四散他方,花果飄零,錢唐諸師即去其父母之國是也!何能不遲遲而去,且心繫故國,堅守人文主義精神,為故國盡上一生招魂?試觀《新亞書院五年發展計劃草案節錄》: 本書院創始,在一九四九年之秋。當時有感於共產黨在中國大陸之刻意摧殘本國文化,故本書院特以發揚中國文化為教育之最高宗旨。 孔子像後有一節竹,刻有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理念。《論語.述而》: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一生獻身周文傳承,更身體力行,教誨後進。恰如新亞創校諸先賢,其辦學宗旨云: 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東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孔子自謂其述而不作,以傳承有周一代之文化為大任,新亞先賢亦復如是,以上承先聖為其辦學宗旨。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栖栖遑遑,最輝煌的政治事業不過曾當魯國大司寇,且攝行相事而矣,而為委吏、乘田,管理帳目、牛馬,更與其復興周文、兼濟天下的理想大相逕庭,《呂氏春秋》之記載最能道出孔子之困: 孔子周流海內,再干世主,如齊至衛,所見八十餘君,委質為弟子者三千人,達徒七十人,七十人者,萬乘之主得一人用可為師,不為無人,以此遊僅至於魯司寇,此天子之所以時絕也,諸侯之所以大亂也。 然而,聖人之為聖,正是在凡人以為無所可用之處,能盡其大用。孔子之仕,在於行道,《孟子.萬章下》有這樣的記載: 〔萬章〕曰:「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孟子答〕曰:「事道也。」 朱熹注云:事道者,以行道為事也。因此不論任何環境,任何官位,任何際遇,孔子並沒有因道不行而貶志,故〈萬章下〉緊接又記載: 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正因心內對道之掌握超然而寧定,故能士窮見節義,出處進退,無入而不自得。正因其沒有成功,卻能何時何地一以行道為本,故為後人立範。此正如新亞校歌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第三闕: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離中,流浪裏,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新亞之精神,是為一價值理想艱苦奮鬥的精神,為中國之人文文化、為中國之歷史而努力之精神。是精神正承孔子不因困而貶其志之精神而來。 合一亭 如上文云,此亭可為錢先生遺作〈天人合一論〉之另一注腳。此亭之構思即據該文而來,故李氏所書之論刻於此亭旁邊。 此亭有「香港第二景」之譽(但據給予此榮譽的金耀基教授說,香港第一景未有定論)。其命名即據〈天人合一論〉而來。若站位適當,亭前的池水可以營造水天一色的效果,讓人體會「天人合一」,處於其中,人恍與天地同為一體。有詩曰:「合一亭邊驚海色,君子塔下息凡心」。合一亭邊,人能與天地同一;君子塔下,人可以感受到人文生成之偉大。是即人與天地參之之意,天人合一之理,於斯可見。 合一亭外覓八仙,亭頂透明,其旁植有竹樹,亭下設有石椅,遊人在此可眺望壯麗的八仙嶺,碧澄的吐露港,氤氳的船灣淡水湖。使人想起蘇文擢為沙田獅子亭題一對聯云: 近嶺崌昂堂四面海山饒景色 名亭建獅子九霄風露見精神 是聯用於合一亭亦甚貼切,處馬料水山頭之巔,海山環抱,景致怡人。而所見之「精神」,則可見我新亞創辦人所感受體會天人合一之意念。 結語 建築物營造空間,不論是建築內之空間或建築之間所構成之活動處,同時建築亦具備審美形象,可供人觀賞。正如中國山水畫之特色,可游可觀,有人物之游方成其人文氣象。新亞創校先賢,固處窮困當中,然其精神世界,則如中國園林所代表之義蘊,「窮通雖殊,其樂一也」。新亞精神自錢唐諸師所寄,自桂林街至農圃道,農圃道至馬料水,洋洋大觀,自是晚輩所不可企及。

校友日的新亞

全文刊《新亞生活月刊》(2006.04.15):http://history.na.cuhk.edu.hk/Portals/2/Images/Publication/b1665996x_v33_2005-2006_08.pdf。下文為最新版 那天是早春三月,真的是早春,春雨還未過綿綿,地上幽幽的生著似有還無的輕霧。早上九時,我在知行樓出來,冒著雨,三步拼二步走到樂群館梁雄姬樓的體育館,接受廖小姐和關小姐的指示,準備跟一起來替新亞書院當學生助理的元和昌,開始今天的服務。 第一個任務是到許氏文化館,搬出桌子,在校巴站設置我們今天的「詢問處」。第二個任務,耐心等待。預期中,第一班校巴會在九時三十五分到達。 我們一行人,加上一起當值的黃小姐,在校巴站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談談中大,談談新亞,談談理想,談談未來。這次的服務是自願性質參與的,所以來服務的都明白要面對的是歷屆的畢業校友,早至五十年代畢業的到晚至零五年畢業的都可以來,當然也歡迎其他書院的校友前來參觀。我們是中文大學當中歷史最悠久的書院,且又是難得經歷最少三個「時代」(桂林街時代、農圃道時代、馬料水時代)的書院,幾許顛沛流離,艱辛盡嘗,自不待言,也因此不少「上一個時代」的校友會來看看這個馬料水時代的校園。正因如此,每回有車子經過,我們幾人都會立刻進入「備戰狀態」,默不作聲,正襟危坐,努力裝出「專業服務」的樣子,掩飾生怕應對不佳而損害了新亞形象的戰兢。事後回想,我們的神情準會讓前來輕鬆參觀的校友忍俊不禁。 也不知道是否天陰有雨的關係,整天下車的校友不多,來詢問處的就更少了。直到差不多十一時,有一位校友在詢問處前下車。他,是我那天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的服務對象──1971年社會學系畢業的馬文廣校友。 我們幾個學生助理之前是排了「座次」的,之前昌已經帶了數位校友去參觀,現在是輪到我了。 「你好!」看著第一位「服務對象」,他的面容告訴我,他肯定是經歷了「上一個時代」的人,我緊張得幾乎忘了介紹自己。「我是今天中大校友日新亞書院的學生助理,新亞中文,二年級,陳柏嘉。」一口氣道完了自己的身份,長長的句子,也忘了歡迎校友專程到來新亞。畢竟,他可是我們詢問處今天的第二位「客人」。 「喔,這樣嗎?我是71年畢業的馬文廣,讀社會學的。那時新亞還在農圃道,今日特意來參觀一下馬料水的新亞書院,我之前還沒有來過……」 聽罷,樓梯已走盡了,我稍稍向前一指,他便看見了錢穆圖書館。本來,我的任務只是帶校友四處走走,不需要多作介紹,但一方面小弟有幸曾任中大文化徑導遊,對中大各「景點」和歷史均略有所聞,而這也是我認為自己可以為書院略盡綿力的地方;而最重要的是,馬校友特意前來,豈能不傾所知以告。 從圖書館到形廣場,從孔子像天圓地方鐘,從合一亭到知行樓,我滔滔不絕的自說自話。最高興的,莫過馬校友掛在嘴邊的「哦,原來是這樣」,有甚麼比能夠叫昨天的新亞人認識我們今天的新亞更讓人高興呢?而且自問在中大帶團以來,馬校友是最積極的團友了。在新亞,孔子像是我最喜愛的一個「景點」,因為那不單單是我們新亞的一個標誌,更可以上推至中文大學的中國人文文化教育理念,象徵了成立時三所書院的共同理想。新亞的孔子遙望故鄉,遙望、遙望……我彷彿跟馬校友回到那個變動不居的時代,那個文化動蕩的時代,那個人心流散的時代,那個花果飄零的時代,新亞外經政府和其他大學的利誘,內經是否接受雅禮協會資助的掙扎。新亞今天的孔子像,是幾許人嘗透艱辛,灑盡血汗,和著眼淚和泥巴,加上鐵血和丹心鑄成的。在我們今天君子(新亞水塔又名君子塔)在旁,綠草如茵的時代,有幾許還會像馬校友這般有心有力,會在多年後牢牢死記自己新亞人的身份?甚而會為之驕傲? 在天圓地方鐘,馬校友碰見了「大師兄」李金鐘校友、鄺健行校友、袁慧珠校友,其他校友請恕小弟不識芳名。幾位校友邀請馬校友到知行樓探望老師孫國棟教授,本來想自己也是時候功成身退了,一來長輩交談,晚輩理當退避;二來也不好意思妨礙大家敘舊。但幾位校友著我一同進去,還說都是新亞人,豈能強分彼此。在知行大廳,已經有幾位校友圍攏著孫教授在聊天了,他們也加入寒暄,途中鄺校友告訴我,他們那年代的新亞學生都要上孫教授的中國通史的,雖然他是我師兄(都是中文系),但大家受的教育已經截然不同。我深深感覺到,有一些東西應是超時代的,應是打破禮儀規限的,那就是人情,能夠糾結一群人,使他們的精神永繫不墜,而此正是是新亞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我有幸見到這麼多校友聚首一同探望老師的原因。 其後,送馬校友到樂群館梁雄姬樓,便回到詢問處收拾東西,也到樂群館午膳。最難忘記李校友領唱校歌。論拍子,論聲調,論旋律,李師兄跟「官方音樂」的版本可謂完全不同,若以今天的商業眼光來說,李師兄準會給人說他「不依大隊、不合調子」。但在我這個不及錢唐之門的新亞人來說,李師兄的歌聲正好代表了我所嚮往的學校,我所識新亞精神。拍子、聲調、旋律……統統只是其次,重要的是那瞭亮的歌聲,那堅定的吐字,莫不貫注全副義無顧的新亞精神。歌聲瞭亮,代表全身投入;吐字堅定,代表看重歌曲背後所承載的意義和深層價值。在此之下,一切都變得不再重要了。那為了文化,為了民族,為了國家可以獻上一切,付出所有,犧牲性命的情懷,是我這個晚生的新亞人一生都必須學習的。在商業社會,我們會以功利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一個人的建樹,正如今天的社會會以拍子不合等死的標準看待李師兄的領唱一樣。我們要問的是,社會要的是甚麼?我們民族要的是甚麼?而不是問,為了我自己的生存,我要的是甚麼? 餘音裊裊,我們幾位學生助理坐在看台,遠望台下各位校友用膳。他們一圈一圈的坐著,有的圈大,有的圈小,莫不談得興高采烈,但總沒有人落單。將近尾聲,在馬校友離去前,我趨上去跟他道別。他還不忘勉勵我,要推廣中國文化,就要讀好英文,好好學習,爭取機會出國留學,拓闊自己的視野和眼界。殷殷叮嚀,自不敢忘。 五年、十年後,你也會在這裏出現嗎? 文中所提及校友之資料,簡列如下,資料根據中大校友事務處網頁: 1971年: 馬文廣(新亞社會) 60年代: 李金鐘(新亞歷史)  鄺健行(新亞中文)  袁慧珠(新亞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