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書院自治[1]


全文刊《新亞生活月刊》(2021.05.15):http://publications.na.cuhk.edu.hk/highlights/3345。下文為最新版


書院制大學

書院制大學之始可遠溯十一世紀今巴黎大學。後影響牛津大學,亦在教學活動興起後逾百年逐漸建立修院學堂(monastic hall)、學術學堂(academic hall)及書院(college)。[2]前兩者已消亡,今僅存書院。以年代計,牛津堪稱書院制始祖。[3]香港中文大學亦行書院制,形式上與牛津(及劍橋。本文所說牛津書院制度與劍橋相當接近)頗有相類處。三人行必有我師,或堪參考。[4]

順帶一提,「college」一詞多譯「學院」,筆者不取。「學院」一詞身兼多職,極易混淆。綜觀西方專名中譯,「college」、「faculty」,以及「institute」、「school」,咸譯「學院」。一名而兼四事,可謂千斤擔子兩肩挑。同名兼事未嘗不可,然四事往往同時同地同校互見,混亂何極。參考中大,我新亞書院定名有因,因上溯宋明書院。而中大創校時聯邦友院聯合、此後中大諸院亦咸稱書院,惟崇基學院有別。中大後來創建諸院,定名細節雖難確知,然亦可想見主事諸員亦或慮及「學院」一詞早為「faculty」佔用,再添「college」為「學院」恐徒生事端。無以,亦有取巧之法:或可含混地譯為「院」,稍避爭執。

與中大不一樣的是,牛津書院要獨立得多。書院有一定程度的收生自主權、財政獨立、各設管治委員會,以至因不同歷史背景,不同書院對自身一院之長各有不同稱謂。[5]因此每個書院儼如自治領。單論學生體驗,與中大相類者,影響大部在於宿舍與食堂;而與中大有根本差異的,則屬本科收生面試及導修(tutorial)制度。

本科收生面試

牛津書院制對研究生的影響主要在於生活層面,將另文講述。大學政策是研究生教育由學系全權負責,書院只差派一位研究範疇相近(所謂「相近」定義頗富創意)的教員充任生活諮詢及仲裁調停角色。[6]至於本科方面,相比中大書院,牛津書院對收生的影響力較大。牛津與中大不同的是,牛津書院面試屬收生考核必備一環。在公開試成績完全公佈前,部分考生便會獲邀面試。而為免「一試定生死」,獲邀考生大多會獲最少兩所書院的面試機會,[7]故每次考核由一日至數日不等。

牛津本科收生面試同時滿足兩個目的:一是測試考生的學科能力,二是分配書院。但說到書院分配準則,牛津不似中大大致有跡可尋,背後是無人能說清(一如所有獲稱為「傳統」之事)的理由,但大抵是各書院與考生互相有一定選擇自由,面試獲考官青睞其學術能力而暫不予書院錄取的考生會獲其他書院考慮,最終有機會取得大學錄取資格而分配入從未面試的書院。總之耳聞目見,書院選擇、最終歸屬,以至能否獲取錄,與公開試、面試表現、所謂書院氣性等等關係相當複雜。而研究生亦有所屬書院,分配形式則更是另一複雜且神秘學問。

導修制度

至於本科生導修制度,則屬牛津引以為傲的賣點。與香港不同的是,牛津研究生基本上不用兼課(因為香港研究生行的是政府助學金制度),所有教師都屬於大學正式聘用的員工,因此在教學任務上一視同仁,不按職銜或職系區分,一切按學系及負責教授的編排而定。例如就漢學系而言,筆者及其他研究生就曾兼本由教授任教的大課,在中大則是聞所未聞。

牛津相當倚重小班導修,課上以小組討論為主,師生比例相當低(一般二至三位學生),故此導師對學生可有較密切關注。因學生程度不同、背景各異,又或有特殊需要,筆者亦曾親自及見證其他教師提供一對一教導。

導修大多按所屬書院編配員生組合及時間。如上所言,導修班亦可能由不同職級的教員負責,並無定則。因牛津員生絕大多數都有書院歸屬,導修組合及時間便各按所屬書院編配。筆者也曾聽聞因按書院編配導修,教員間的導修差異亦會對學生考核表現有一定影響。雖然,像漢學系如此之小則不會按書院編排,故筆者任教一班導修,便已兼七院之職。順帶一提,因牛津書院確然自治,筆者便需到不同書院逐間確認所持簽證、教學時數、出糧安排等等——若非疫情故,需親自攜證件正本到逐間書院辦公室面見確認——然後教學過後再逐間書院確認教學時數及人數、收糧單、周旋在書院與政府之間跟進出糧及課稅事宜……有言牛劍乃行政夢魘,恐非大言。

總之,牛津書院相對中大書院而言要獨立得多,幾乎是各自獨立的團體。筆者會另文再述牛津書院自治的不同方面。

二○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於英國牛津介立山房


注釋:

  1. 拙文幸得牛津香港學友斧正。謹向嚴嘉民(Ambrose Yim)、徐浩龍(Terence Tsui)、周德煊(Tak Huen Chau)、葉卓林(Martin Yip)、林德峻(Artie Lam)諸先生致謝。諸友於牛津獲學士或正肄業,故對本科書院收生及制度有親身經歷,修正本文不少疏失。筆者自承文責。
  2. 除非另注,文章所有外語專名悉為筆者自譯而非官方或坊間慣用譯法。
  3. 牛津有三所成員書院在誰是最古老書院上有爭議,分別是佑寧法天書院(University College)、碧落書院(Balliol College),及文庭書院(Merton College)。
  4. 2006年,中文大學在研議設立新成員書院時曾遣官方「新書院研究小組」考察英美六所書院制大學,美國以外只有牛津劍橋在列。報告全文見http://www.cuhk.edu.hk/newcolleges/fullreportc.pdf。
  5. 至今共計八種之多:Dean、Master、President、Principal、Provost、Rector、Regent、Warden。
  6. 部分「幸運」的研究生若生活無風無浪,有時到畢業也沒察覺自己的書院諮詢人是誰。
  7. 見https://www.ox.ac.uk/news/2019-12-06-oxford-interviews-explained。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