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二時辰:戌時篇
時辰:戌(又稱:黃昏)
十二時辰位置:第十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小篆
論壇子題:Culture and History 文化與歷史
場次:History 歷史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history.html
析義:
「戌時」又稱「黃昏」,意指日落過後日光收斂、天漸昏黑的時候。這時段屬晚上五更的第一更「初更」(因此「三更」正好是「半夜」),亦是照明相對不發達的古代就寢之時。歷史記載過去、展望將來,而人類大多以就寢標記一日終結,故在此人文活動休止之時,正宜反思記載一日大小事,總承過去、下啟新章。故此,將「歷史」配以「黃昏」戌時。
正文: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香港歷史」?回歸後屢見中港矛盾,加之近年社會運動漸多,關於香港本土的一切似乎越來越多人談論,因之不論「粵語」、「粵文」、「香港歷史」、「香港文化」悉備受關注。
說來漸愧,筆者雖一直以香港人身份自豪,自小卻對「香港」認識極其膚淺,倒對古代中國甚感興趣,而此個人歷史其實亦切本場次的研議主題:如何推廣「香港研究」(Hong Kong Studies)。說到中、小學裡的香港,筆者小學時仍有社會科,然後初中有經濟及公共事務課。前者側重介紹香港概況,後者則較多提及香港如何從滿清落入英國。有趣的是,香港在中國歷史課上卻幾近缺席,有的只是「考試都唔考嘅」課外參考片段(而且教時緊迫,該些片段往往跳過不提),而更重要的是,不論回歸前後,香港都必然是在中國/東亞這些大框架下敘述。記得前年回港,筆者特意參訪李鄭屋和三棟屋。這兩處重要歷史遺跡,筆者只曾在小學教育電視上見過,別說十八區,連它們在港島、九龍,還是新界也不知道。
筆者後來投身古代中國研究,或多或少也與這些「訓練」有絲絲點點的逆向關係。初中是筆者的啟蒙時代。那時中文課讀的都是年日久遠的不朽經典、文人名篇,而中史課則是輝煌絢麗的戰國爭鳴、漢唐盛世。那時候自己家境改變,不自覺開始寄情書本、身學合一,那時讀的,至今都是筆者至為重要的精神財富。由此,筆者漸漸將興趣與關注牢固地錨定在那悠遠綿長的古代世界中,然後一去不返。因此,也許可以從另一方面說,正正是因為「香港」論述的缺席,筆者在思想與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時候,自然而然將心思寄托在古代中國,一步步與活著的香港、流動的現世漸行漸遠。
「歷史」專場配以晚間「戌時」,也是想我們可以在這一日之終、夜闌人靜之時,靜心反思,對鏡自照,想想所發生種種,亦計劃來日,懷抱希望,勇敢活下去。「黃昏」不單代表一日之終,也可以極致優美,因為古人曾如此詠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