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二時辰:寅時篇
時辰:寅(又稱:平旦)
十二時辰位置:第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書法字體:小篆
論壇子題:Culture and History 文化與歷史
場次:Language 語言
場次網址:https://www.oxhkforum.com/language.html
析義:
「寅時」又稱「平旦」,意指清晨,日在地面將出未出之時。「旦」字即指日在地平線,乃日夜交替之際。處十二時辰第三。先有自然而有人文,而人之聯結,首重語言,如日之將出、倉頡造字,驚天動地,「天雨粟,鬼夜哭」,故將「語言」配以「平旦」寅時。
正文:
以種族論,香港以華人佔絕大多數;但以語言論,香港則是個充滿活力的地方。雖然,粵語在香港佔有暫難撼動的壟斷地位,但香港的語言環境又因其歷史常有外來移民,又有前宗主國影響、經商所需,形成兩文三語格局。
常言香港的兩文三語教育是頭四不像,即讓香港學生「兩頭唔到岸」,每種語言都沒學好。事實卻不盡然。首先是筆者親證與鄰近地區相比,香港人各種語文能力不見得特別低下,而更重要者,多語環境往往最能促進語彙借用,而這也使粵語充滿活力。近年,因各種顯而易見的因由,粵語及粵文大受關注,也可看為粵語活力的某種延伸。語言從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時代、地域、所用人群、族群互動、統治政策所左右。粵語的活力在於我們是開放、自由的,不介意包攬外來語、外來用法,只要是適切、有用、方便的,便無妨取用。因此,牛津香港論壇特設「語言」專場,就相關問題請來幾位專家析述香港、粵文,與國際社會的關係等等。不論是粵語書寫,還是將粵語帶入英語世界,都會在語言專場探討。
人文學科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擁有最矛盾的特質:它與我「這麼近」,又「那麼遠」,而人們又往往無法自控地將感情或價值判斷滲入這門學問——你畢竟很難將感情滲入理論物理或數學。說起粵語、粵文、繁體字,身邊不少人會義無反顧地想保護、推廣它,但其實一如我們想保護的所有物事一樣,了解是保護的最關鍵開頭。若不了解,又談何保護與推廣?而了解則需要冷靜客觀的頭腦。唯有先不帶感情地認清事實,才有權談加入個人感情的主觀判斷。
「語言」專場放在寅時,上接自然環境,代表人類之所以自稱萬物之靈,在於人類可以用語言溝通,使智慧得以存、傳、續,如此才有人類社會如此豐富多樣的進步。而寅時又是太陽將出未出之時,正好象徵粵語書寫在香港環境亦有類似境況:雖早已存在(一如太陽雖未出地面而天已明亮),但從未大興。且看今後粵語書寫的發展,會否一如平旦之時,慢慢旭日高昇、普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