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刊《有料報》(2005.07)。下文為最新版
我是「沙田人」。
也忘了是甚麼時候這樣自稱了,甚至連自己也不清楚當中的意義是甚麼。只知道,我長於斯。整個小學、中學階段,都在這裡渡過,而接下來的大學生活,我在這裡看見自己的未來。
我常常很自豪的跟別人說,這裡是一個成功的新市鎮。有大型屋村、購物商場、休憩設施,甚至有工業區。大嶼山有大佛,這裡有萬佛寺;旺角有新世紀,這裡有新城市;港島有聖約翰座堂,這裡有道風山大十字架──但他們沒有每年五月初五都會沸騰的城門河。
何處是吾家?吾心所歸,即是吾家。偶爾竊效聖人登山臨水,試登絕頂望鄉國,在望夫石、獅子亭遍觀夾河兩岸,時而共工施恩,叮叮玉階響;時而群巒疊翠,山外藏青山;時而九肚吐霧,馬鞍露半邊。
這裡除了有美景,還有文學;應該這樣說,因為美景,我們有文學。地靈衍生人傑。在那個年代,一群學者來到這裡,眼前美景觸動了他們千絲萬縷的秋心,他們遂舞動手中健筆,將繆思從歐洲帶到這裡,要她好好欣賞這處天地,也希望她將各人的禱告向四方潑去。就這樣,這裡有了文學。
這裡,是我的家──
沙田。